名词解释五岳文化 关于旅游文化学的

问题描述:

名词解释五岳文化 关于旅游文化学的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2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山岳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特别是五岳的崇拜.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古老的神话传说,以为天体拱而圆,地体平而方,天与地交于四角,有四根天柱支撑着,叫作四极,后来共工与颛顼帝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将天柱也震折了,于是女娲斩断巨鳌四足以立四极,又将天重新撑起来.平而方的地有四角四边,如何才能不崩塌呢?传说是用大绳子维系着的,所以叫作四维.地以四维捆系为一体,天立在地上,那么地又立在什么上面呢?一种传说称,大地是由巨鳌背负的,巨鳌稍有所动便会引起地震山崩、洪水泛滥等灾害,巨鳌一旦翻身,那就天翻地覆了,所以要有高大雄伟、坚不可摧的东西将巨鳌镇压住,保护天下的太平.五岳占据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镇住了大地的四角和中心,因此五岳便成为民众平安生活的保护神,特别受到民众的崇敬和奉拜.五岳各方,喷薄风雷,蒸腾云雨,积蕴宝藏,一般名山巨镇难与之相比.
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境内,古称太室或天室,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中岳.嵩字的本义就是高,《诗经》有云:“嵩高为岳,峻极于天.”山势嵯峨峭拔,为天下群山之雄长.嵩山分东西两支.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蜿蜒悠长百余里.两山各有三十六峰,山峦起伏,峰峦叠嶂,雄姿巍峨,成为历代仙羽栖身修炼之所.因而这里留下许多典故、圣迹.嵩山风景独特,道观甚多,不乏圣迹.登封县城东北五里的崇福宫,相传是汉武帝创建,原名万岁观,唐时改称太乙观,末代道教复兴,升观为宫,改名崇福.宫内有启母殿,供奉夏后启之母,汉武帝祀中岳时,见启母石,由是建启母庙.
中岳庙在嵩山东麓,原名“太室祠”,占地十万平方米.中轴线殿宇十一进: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为清代宫殿式建筑.始建于秦,历代有所增补,宋末到清初几次毁于大火,清乾隆年间进行一次大的修整,现仍保留宏大的规模.庙内有殿宫楼阁、亭台廊庑,门坊四百余间;古柏三百余株,千奇百状,各俱神态,还有石碑、钟鼎、铁人等文物.
中华门,原为木建牌楼,后改为砖瓦结构的牌坊,是进山的第一道门坊,东西两侧依次为:东朝庭、古神库、四岳殿台、廊庑、御香亭、御帛亭.两侧附属建筑还有太尉宫、火神宫、神州宫、祖师宫及九龙宫.
天中阁是中岳庙大门,门前有一对雌雄石狮镇守,阁下为墩台,上建楼阁,台上刻有“中岳庙”三字,字下有圆形拱门,楼阁彩绘游廊,丹柱绿瓦,整个天中阁巍然肃穆.
中岳大殿,又名峻极殿,是中岳庙最大的殿宇.殿顶雕有游龙天花板,现仅存盘龙藻井,玲珑可爱.殿中龛内塑有五米高的中天王像,龛外左为方弼,右为方相二位镇殿将军.东殿角架有干金铁钟.
嵩山东路的古神库,在崇圣门东侧,因宋太祖赵匡胤重修中岳庙时,将原有损坏的神像埋藏于此,故而得名.神库的四角分别由四个铁人镇守.四铁人铸于北宋年间,高三米多,对中国古代冶铸业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东岳泰山地居山东中部,气势磅礴,拔地接天,号称天下群岳之长,自古被人们看作人与天神相沟通之地.自秦汉以采,历代封建帝王平定天下后,都要去泰山祭告天地神灵,刻石记功,“封泰山而禅梁父”,成为显示天下太平、国家昌盛的宗教大典.
自古以来泰山就是儒释道繁盛之区,故被列为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二洞天,名曰莲玄洞天.存留至今的泰山道教祠庙,最负盛名的当属供奉东岳大帝(即泰山神主)的岱庙和碧霞元君祠.两座神祠一在山麓,一在山巅,两位神灵则一主死一主生.
岱庙供奉泰山神主东岳大帝,是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在汉唐旧址的基础上大规模扩建的.其主体建筑天贶殿,建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内祀东岳大帝.天贶殿与曲阜孔府大成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同为我国古代三大著名的宫殿式建筑,殿长达48.7米,宽19.79米,高22.3米,面阔九间,殿顶采用重檐庑殿式,上覆黄色琉璃瓦.整个大殿矗立于高2.6米的雕栏平台上,高大雄伟,气宇不凡.殿内墙东、西、北三面,绘有壁画,即著名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长62米,高3.3米.壁画内容为泰山神出巡及回銮始末,有姿态各异的各色人物657个,构图疏密相间,人物与景物浑然相宜,多而不乱,生动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除岱庙外,宋元时还在泰山岱宗坊东建有酆都庙,主祀酆都大帝,配以十殿阎罗王.又建有嵩里山祠,塑置阴曹地府七十五司.
泰山岱顶碧霞祠供奉的碧霞元君,则是驻足泰山的一位仁善慈爱的道神女神.碧霞祠建于东岳泰山之巅,侧倚玉皇顶下,是碧霞元君的上庙,始建于宋.传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登泰山封禅,在泰山顶上的玉女池里洗手,有“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洁之,玉女也”.于是命人以玉石仿刻,为石龛祠之.次年,于其地为建昭真祠,号为圣帝玉女,册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也有人说封碧霞元君事在明代.金代改昭真祠为昭真观,明初重建,号“碧霞元君”.明宪宗成化(1465—1487)年间拓建,赐额“碧霞灵应宫”.清代复称“碧霞祠”,沿用至今.
华山地处秦岭东段,为我国著名的五岳之西岳.华山雄奇的是壁峰气势,秘妙的是岩洞幽邃.华山怪石林立,邃洞遍布,是道教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四洞天,石洞以水帘洞、西元洞、正阳洞和昭阳洞为最著.水帘洞又名石仙洞,清幽深邃,人迹罕至,时而有异色云气飘浮.华山的玄妙幽邃吸引着逸人幽客、方外羽流于此栖真养性,修道体玄.如秦时的茅蒙、北魏新天师道的创始人寇谦之、北周的道士焦旷、道教学者韦处玄等,他们在华山修炼隐居、著书立说,对当时的道教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是道教的鼎盛时期,唐高祖、唐太宗都曾到华山拜岳.金仙公主曾在华山修道,玄宗为她修建了仙姑观和白云宫.五代时道教学者陈抟居华山约四十余年,写成《指玄篇》、《无极图》、《先天图》等著作,其思想对后来的道教有很大影响.
陈抟的《无极图》,系统地总结内丹道法,奠定了宋以后道教修持方法的理论基础,又以其独辟蹊径的易、老之学,开启了图书易学及宋儒理学的契机,被道教奉为“老华山派”的祖师,至今华山还留有有关他的遗迹.
金元时,全真道派兴起,华山即是全真道场.王重阳的弟子王处一、郝大通、谭处端等,都在华山长期居住.王处一撰写《华山志》一卷,开创全真嵛山派.郝大通开创华山派,此后世代相传.明代,朝廷设宫,专司道教事务,广建宫观,开凿石洞,修建登山通路.华山奇险,不可名状,故而道教建筑也别具风姿.或借峭壁之险,或假狭隙之奇,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毫无斧凿之感.现保存下来的有东道、群仙观、王母宫、镇岳宫、玉女祠、翠云宫、西岳庙、玉泉院等.
华山最主要的道观是西岳庙.兴建于汉武帝时,北魏时因旧庙已毁,移址重建,后不断修缮和扩建,成为华山第一大庙.西岳庙的主殿是“灏灵宫”,祀华山神.庙内有北周的岳庙碑和唐代的岳庙精享昭应碑.庙后有藏经楼,登楼极目,西看终南,北眺泾渭,南与太华山相峙,东顾河潼,郁翠松岩,气淳境美.
较著名的还有玉泉院,建于入山必经途中,院内有一眼清泉,据说与山顶镇岳宫玉井相通,因而名玉泉.玉泉院原是陈抟隐修之所,宋皇佑(1049—1053)年间,其弟子贾得升于此建“希夷祠”祀奉陈抟.“希夷祠”为玉泉院的主体建筑.主殿供奉陈抟塑像.院内有慈禧太后写的“道崇清妙”和光绪帝手书“古松万年”匾额.玉泉院的东部有华佗墓、回廊等,西部有无忧亭、含青殿、希夷洞、山荪亭、凉亭等建筑.山荪亭旁的无忧树,相传为陈抟亲手栽植.希夷洞内有宋代石刻陈抟卧像.
经玉泉院上走十公里,就到了东道院.东道院原名九天宫,现今院中仍供奉九天玄女.镇岳宫亦名上宫,在华山东峰、南峰、西峰间的山谷中,依倚峭壁,雄姿巍峨.宫前有玉井,深三十米,泉水甘洌沁心.宫内大殿供奉西岳大帝少昊金天氏,西边有药王洞,供奉药王孙思邈.玉泉院、东道院和镇岳宫已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北岳恒山又名“太恒山”、“元岳”、“常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恒山自东北伸向西南,绵延起伏108峰,长数百里,山势雄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天险.道教称此山为第五小洞天.山上怪石争奇,古树参天,留有不少道家遗迹和传说.古有道观庙宇18座,称为18胜景.今尚存有朝殿、会仙府、九天宫、悬空寺等十多处.朝殿,又称北岳庙,坐落于主峰之下,规模宏大,是一座巍峨壮丽的宫殿.山门两旁,有青龙、白虎二殿.殿前碑石林立,记载着北岳久远的历史.另外,果老岭也是道教传说色彩颇浓的胜迹之一.在一块光滑的陡石坡上,有几个非常明显的酷似驴蹄印和人脚印,传说是张果老骑毛驴由此登天时留下的.
南岳衡山又名“岣嵝山”、“虎山”,在湖南衡山县境内.道教称为第三小洞天.山上文物古迹、历代碑石很多,是佛道两教名山.现存道教建筑有南岳大庙、黄庭观、祝融峰顶的老圣殿及峰下玄都观等.南岳庙位于衡山脚下,规模宏大,始建于唐开元十三年(725),以后经历代重建和扩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现存建筑系清代光绪八年(1882)重修,包括正殿、寝宫、御书楼、盘龙亭等建筑.整个庙宇有九进,前后深300米,大门上写有“天下南岳”四个大字.正殿高22米,殿内有72根石柱,象征衡山72峰.正殿中央供奉“南岳司天昭圣帝”,即祝融神君.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