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与行路难手法和主旨相同点

问题描述:

拟行路难其四与行路难手法和主旨相同点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2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诗的结穴,才逼出真情的吐露.“心非木石岂无感”,是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应当说,此刻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成最大密度,似乎达到了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程度.不尽情渲泻,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下面出现的竟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不难想见,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人们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该是人间多么大的不幸呵!作者有着正确的感知,读者亦有正确的感应.这不幸从何而来,已尽在言外,全可理喻的了.所以,回顾前文,那“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能看作是诗人在忍气吞气,无可奈何之下的一句愤激之词罢了.
主旨: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行路难
最主要的是比兴的表现手法,作者用冰塞川和雪满山来比喻自己的处境
主旨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
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抒写了诗人人生道路上的迷茫、苦闷的心
态及对人生理想追求的精神,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诗以“行路
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
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
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