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是“曲径通幽处”还是“竹径通幽处”?

问题描述: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是“曲径通幽处”还是“竹径通幽处”?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2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题破山寺后禅院》解析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作者介绍】
  常建(生年年不详),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一生仕途报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堆、孟浩然一派.《全唐诗》编其诗为一卷.
  【解题】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卷一四四.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注评】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指日出前的一段时间.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自兴建至盛唐时期已有百年以上,所以称古寺.初日:初升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意思是旭日照在高树的梢头. ○旭日下,古寺在高林丛中,气氛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径:竹林丛中的小路.通:通往,通向.幽处:幽静之处.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二句写禅房幽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山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鸟性:禽鸟的习性.潭影:清激潭水中的倒影.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观赏山光水色,触发了出世的情思. 万籁(1ài)此俱寂,但馀钟磬(qìng)音. 万籁:一切声音.籁:空穴里发出的声.这里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俱:副词.全都.寂:沉寂,听不到.但:只.馀:剩下.钟磬音:敲击钟磐所发出的声音.磐: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钵,铜铁铸成.寺院诵经、斋供时以钟磐之声为号,发动用钟,止歌用磐. ○以钟磐音结束全篇,更加突现古寺之幽.
  【译文】
  清晨进入这座古老寺庙,
  旭日正照着高高的树林.
  一条竹径通向幽静处所,
  禅房周围花木郁郁葱葱.
  山林的美景使百鸟欢悦,
  潭水倒影让人杂念全消.
  一切声响此刻全都沉寂,
  只有钟磐声在空中回荡.
  【简析】
  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更加迷人.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面龙点睛之笔.常建题诗时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诗境依游览的过程逐步展开.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诗人一大早即“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胜境的向往之切.大约赶了不算太短的一段路程,及入山门,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时刻了.次句既交代了时间的推移,也描绘了古寺的总体风貌,它掩藏在大片高树丛中,旭日照耀下,宁静的安谧.诗的第二联是入寺之后的经历,沿着竹林间的一条小径走去,小径尽处是僧侣的寮房.这里花木抉疏绿草如茵,气氛更显得安详、幽雅.句中的“幽处”、“花木深”,既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氛围,也传达出诗人欣赏、赞叹之情.诗的第三联正面写诗人观赏的感受.这两句说,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前一句是就自然界而言,说这里是禽鸟与山林相得之所,是一派祥和气氛.后一句是就人与自然环境而言,说这里的山光水色不仅可以娱悦人的耳目,而且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游人在尘世烦躁、疲惫的心态,一到这里经过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到平复,使精神升华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句中“山光”是指“初日”在草木岩石之间的反映;“潭影”则是山光和天色在水里的反映.这样写不仅从结构上与第二句“初日照高林”形成照应,而且使“初日”贯穿始终,更加突现这轮初日,让人觉得这里的阳光有特殊的魅力.读者终于领悟到,诗人写“山光”“潭影”的用意在烘托他心中的一轮“初日”.是佛光的照耀,才使得这里的山光、潭影获得了“悦鸟性”和“空人心”的奇效,使自然界的山水、阳光等等变得清洁、宁静、安详、和平,从而构成破山寺这一块净土.诗的尾联点破了这种对佛教法力的礼赞.诗人说,此时此刻,外界的一切声响似乎都沉寂了,远逝了,只有悠长的钟声和清脆的磬声在回荡,在远播,似在警戒沉迷,似在赞许觉悟.诗人整个身心都融进浓厚的宗教氛圈之中,写游览达到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引人入胜.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浑融,意味浓厚,历来广为传诵.由本诗演化出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所以是“竹径通幽处”
再问: 可是我的课本上是“曲径”啊?
再答: 你确定吗,如果你课本上是“曲径”,那我建议你还是按曲径来写,毕竟考试都是按书本上的来的。还有就是你最好咨询一下你的老师。看他怎么说的,不过你知道有'竹径“这回事,也有的时候两种说法都成立。这个你最好还是和老师沟通下,比较保险...希望能帮到你..嘿嘿
再问: 谢谢,就采纳你的了!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求形状的题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