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时期跟阶段

问题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时期跟阶段
1个回答 分类:历史 2014-11-0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现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内部,对于一些理论的评价存在着十分混乱的情况;而这种评价或者认识上的混乱极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发展,更不利于无产阶级解放和发展的伟大斗争.因此,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作专门的研究分析,求得科学的解决,以利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传播、发展,以利于无产阶级解放和发展的伟大斗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不是主观的想象和臆断,而是有着客观和主观的标准.一般地说来,判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有三个标准:一是时代发展的阶段;二是无产阶级斗争的阶段;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高度.而这三个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的.

从以上三个标准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传播阶段;二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主义变成现实开辟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包括1956年前的毛泽东思想)阶段.三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与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时代,共产主义运动由高潮转为低潮,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到曾昭禹主义阶段(包括斯大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1956年后毛泽东的科学思想).



关于马克思主义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现在来看,没有太多的争议.这里,就不多说了.在这里,主要探讨列宁逝世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问题.

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他的理论和实践总体上仍然属于列宁主义.这是没有疑问的.斯大林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内部的评价.马克思主义者不使用这一个说法.

有的人认为,毛泽东思想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毛泽东思想是在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时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这里,“毛泽东思想”的概念等同于“毛泽东主义”.外国的一些马克思主义政党信奉“毛泽东主义”.

这种评价其实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报告中有一段话对于毛泽东思想作了权威的评价:“半个世纪以来,毛主席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中,在领导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斗争中,在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现代修正主义、反对各国反动派的伟大斗争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哲学等各个方面,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毛泽东思想是在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时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次大会的政治报告是毛主席亲自主持起草的,既然如此,应该说这个评价是毛泽东对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权威评定.

国内外很多同志和不少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于毛泽东主义作了这样那样的概括和理解,宣传、运用和发挥.但是,总的原则和水平并没有超出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权威评价.特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潮的历史境遇,使很多的同志认为,毛泽东同志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学说就是毛泽东主义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毛泽东同志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学说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毛泽东主义阶段.

林彪的毛泽东思想顶峰论是形而上学,勿用再论.

邓小平全面否定毛泽东同志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学说,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由于邓小平本人的理论素养的缺陷,自己本人没有能力把自己的东西科学化、系统化,因此,连邓小平本人都不承认“邓小平理论”.江泽民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而且把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并列称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里程碑,江泽民自己又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人又认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里程碑,甚至称为“划时代的理论”、“学说”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如何认识毛泽东主义,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如何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何认识曾昭禹主义?

应该公正地承认,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开辟了马列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但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并没有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邓小平在探索中出现了更严重的失误,他不仅没有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而且还导致改革失败,丧失了社会主义.

(一)毛泽东、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犯的历史性的理论错误是毛泽东主义、邓小平理论不成立的主要原因之一.

毛主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一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形式决定社会主要矛盾的运动形式.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基本矛盾必然集中地体现为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对社会基本矛盾产生反作用,可以促进或者阻碍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得到解决.那么,这种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非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小资产阶级已经消灭,尽管党内可能有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但是党内不可能存在资产阶级.即使产生了官僚主义者阶级,也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里的矛盾,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需要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解决.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这种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之间的矛盾性,是这个理论的致命缺陷.这是不能说服人的主要之点,也违反了毛泽东同志自己的关于“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2]的论断.正是由于主要矛盾判断有误,所以,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也受到了冲击.

邓小平与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看法上存在根本的分歧.邓小平认为:“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3]“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4]在此基础上,由邓小平亲自指导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了准确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初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是,已经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这一“矛盾”侧重于“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解决的办法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因此,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由此而制定的基本路线,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存在着矛盾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前者是需要的程度,后者是生产的水平,因该说,二者都是生产力内部的关系,而不是一对矛盾,实质是生产力的水平问题,这就忽视了生产力的性质,忽视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对于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和手段,反对问“姓资姓社”,搞“不争论”.正是由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所具有的形而上学色彩,决定了其几乎所有的政策都具有片面性,在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上,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先“承包”,后“股份”,再私有化;搞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到取消计划经济为主;搞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等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乘机钻了空子,从不学无术的权力者手里,骗出了“一个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的功能,就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促使两极分化的产生,就是在公有制条件瓦解公有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个提法,逻辑上自相矛盾,事实上并不存在.任何市场经济,都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在前,既然如此,就不能说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而国家宏观调控只能是事后调节.因此,说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自欺欺人的说法.这实际上就是自由市场经济,至多是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所谓“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瓦解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造成了两极分化.改革以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说,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失败了.在1993年9月,邓小平承认,“我们提出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作为改革开放的发动者已经承认改革失败了.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实践,根据新的历史时代的发展,检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的分歧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以及由此决定的基本路线,而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个人主观条件的限制,毛泽东、邓小平都没有正确地把握住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以及由此制定出正确的基本路线.这是毛泽东主义不能成立,邓小平理论也不能成立的主要依据之一.

(二)毛泽东、邓小平没有解决时代问题是毛泽东主义、邓小平理论不成立的主要原因之一.

“毛泽东主义”不成立主要依据还在于没有正确地解决时代问题.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在研究时代的性质本质时,我们应该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划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进而找出基本矛盾.只有全面科学地分析基本矛盾,分析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才能找到时代的性质本质.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基本矛盾,生产力是主要方面,它的革命性,运动的绝对性,决定着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暂时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决定着时代的性质本质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同样,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基本矛盾,生产力是主要方面,它的革命性,运动的绝对性,决定着生产资料公有制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决定着这一过程的性质本质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当今时代的性质本质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 [5].其基本特征或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十月革命开创的、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等后起的社会主义推进的这个伟大的历史时代,以1975年印度支那战争结束为界,此前,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此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时代和时代主题或基本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革命和建设的模式及其兴衰成败”[6]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以伟大的十月革命道路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革命模式和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模式.1975年印度支那战争结束,标志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到来,社会主义革命模式和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模式需要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时代没有变的一面,但是,却没有认识到时代本质发展的一面,因此,没有认识到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来世界处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时代,时代的基本特征在逐步转变,由于没有解决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因此,毛泽东主义不成立.

邓小平理论不成立在于,邓小平虽然意识到时代的基本特征在逐步转变,并且明确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但是,邓小平仍然没有认识到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来世界处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时代,很少谈论甚至自觉不自觉地回避时代问题.由于没有解决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因此,邓小平理论不成立.

(三)毛泽东、邓小平没有解决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是毛泽东主义、邓小平理论不成立的主要原因之一.毛泽东认为,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商品生产有没有消极方面呢?有就限制它嘛! 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要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他们向往共产主义,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还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这是不承认客观法则的表现,是不认识五亿农民的问题.在建国初期,我们利用商品生产团结了几亿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有了人民公社,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更要发展,要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不要怕,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因为已经没有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商品生产可以乖乖地为社会主义服务,把五亿农民引导到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是不是有利的工具?应当肯定说:是. 只有当国家有权支配一切产品的时候,才可能使商品经济成为不必要而消失.只要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虽然,毛泽东认为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但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基本规律是什么?毛泽东并没有揭示出来.没有认识到公有价值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进一步研究这个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否则,实践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盲目的,不稳定、不巩固的,就不能搞好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事业.正是因为毛泽东没有解决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问题,所以,毛泽东主义不成立.

邓小平上台后,一直坚持要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不是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的问题上下功夫,而是在体制上下功夫.不是抓住基本问题,即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的问题,搞清楚这个基本问题后,再改革体制,而是先改革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准备的不足,导致实践上逐步离开社会主义方向,出现了两极分化,改掉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正因为邓小平没有解决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问题,所以,邓小平理论不成立.

是否揭示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是第三阶段马克思主义是否基本完成的主要标志.

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潮,不能不说与这两个人及其思想有关.

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中的错误的部分的系统化发展,就不言而喻了.

曾昭禹主义是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的理论成果.



毛主席认为:“马列主义应包含三部分:一、马列主义的哲学,这是理论基础;二、马列主义的经济学,这是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考察经济现象的学说;三、马列主义革命学说,比如关于阶级斗争、政党、无产阶级专政等的学说.这三部分不能分割,而应视为马列主义的三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7]这三个组成部分,马列主义的哲学,这是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主体和核心.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的实践的中心问题为中心逐步展开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紧紧围绕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解放这个中心,因此,理论研究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列宁的的理论研究紧紧围绕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这个中心,因此,理论研究的核心是帝国主义.曾昭禹理论研究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发展这个中心,同时,围绕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解放这个中心,因此,理论的重点在于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

曾昭禹主义在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与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时代,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经过了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成果萌芽阶段、毛泽东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奠基阶段、曾昭禹主义的成熟阶段三个阶段.

(一)

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是曾昭禹主义的萌芽阶段.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1951年11月斯大林在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未定稿讨论会上发表的若干书面意见.后集结成该书.斯大林在这本最后著作中对苏联3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了理论概括,是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本重要著作.主要内容有:
1、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斯大林批评了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创造经济规律的观点,指出经济规律反映客观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性,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制定、创造、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但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并利用它为社会服务,可以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
2、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存在商品生产的问题.斯大林指出:在存在着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的条件下,还必须保留商品生产.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是不商品.
3、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作用的问题.斯大林指出,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和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就一定要起作用.但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受到严格限制的,价值规律只对流通起调节作用,而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只有影响作用.
4、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问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5、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斯大林认为,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说的,“互相交换自己的活动”;完全以上面两项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他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
除了以上内容外,斯大林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再生产的原理及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关于消灭三大差别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关于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问题,关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危机加深的问题,关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战争不可避免的问题,关于现代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等.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周五
下一页:责任的事实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