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中"瞒天过海"与"无中生有"的区别是?

问题描述:

三十六计中"瞒天过海"与"无中生有"的区别是?
回答前请对这两个计谋而不是这两个成语有所了解,如果不能肯定,请看一遍三十六计对这两个计谋的描述,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0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 ③阳,太阴.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
  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
  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导,并非《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就是说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③太:极,极大.此句意同上.
  古人按语说:阴谋作为,不能背于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
  这是说“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
  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
  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
  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
  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
  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①.少阴、太阴、太阳②.
  ①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诳,欺诈、诳骗.实,实在,真实,此处作意
  动词.句意为:运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
  成 真象.
  ②少阴,太阴,太阳:此“阴”指假象,“阳”指真象.句意为:用大大小小
  的假象去掩护真象.
  古人按语说: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如:令狐潮围雍丘,张巡缚嵩为人千余,披黑夜,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砍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新唐书一九二《张巡传》《战略考·唐》).
  此计的关键在于真假要有变化,虚实必须结合,一假到底,易被敌人发觉,难
  以制敌.先假后真,先虚后实,无中必须生有.指挥者必须抓住敌人已被迷惑的有
  利时机,迅速地以“真”、以“实”、以“有”,也就是以出奇制胜的速度,攻击
  敌方,等敌人头脑还来不及清醒时,即被击溃.
  无中生有,这个“无”,指的是“假”,是“虚”.这个“有”,指的是“真”,是“实”.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扰乱敌人,使敌方造成判断失误,行动失误.此计可分解为三部曲:第一步,示敌以假,让敌人误以为真;第二步,让敌方识破我方之假,掉以轻心;第三步,我方变假为真,让敌方仍误以为假.这样,敌方思想已被扰乱,主动权就被我方掌握.使用此计有两点应予注意:
  第一、敌方指挥官性格多疑,过于谨慎的,此计特别奏效.
  第二、要抓住敌方思想已乱迷惑不解之机,迅速变虚为实,变假为真,变无为
  有,出其不意地攻击敌方.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填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