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是什么

问题描述:

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是什么
1个回答 分类:历史 2014-12-1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主要含义: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三个发展阶段:
(1)西周时期萌芽; (2)秦汉至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完善时期;(3)宋元至明清丞相权力逐步削减直至取消,皇帝集政、军、财政于一身时期.
3、具体内容(演变过程):
(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颁秦律、焚书坑儒等.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③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①内容: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特点:重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隋唐:①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创立和完善科举制;调整和健全府兵制.②特点: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使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5)加强——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还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和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4、专制主义集权的政治特征:
①中国为农业大国,土广民众,于分散中求稳定需要集权;②是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政治需要的产物;③封建社会早、中期进步作用明显:创造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对外文化交流.也有对广大人民的统治、镇压加强的一面.④晚清消极、反动作用为主:经济上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政治上拒绝民主,人民毫无地位;思想上禁锢、抑制科学文化发展.但也有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一面.⑤专制主义本质上是政治文明的对立物,它滋养保守,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
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6、近代以来,清政府对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
①晚清王朝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
②最终推翻: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
③两次帝制复辟:袁世凯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张勋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乘机打败张勋.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