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紧密联系初高中化学教学

问题描述:

新课标下如何紧密联系初高中化学教学
1个回答 分类:政治 2014-11-1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在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听学生说:高中化学比初中化学难多了,初中时只要上课认真听,基本上不要费什么功夫效果还蛮好,可是一进高中感觉就不一样了,上课时,听老师讲好像都听得懂,可一考试却总是出错.尤其是新的课程标准下的现行教材,按课程标准高一每周两节课,学习的内容不多,但要用的知识非常多,常常使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措手无策,从而形成一种感觉:高中化学很难学习.我们学校今年的高一学生就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在调查中很多学生说化学很难,这种初中高中两重天的现象原因在哪呢?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更好地联系高中与初中化学教学呢?针对这些问题,下面我谈谈自己一些看法.
首先由于高中化学和初中化学在呢内容和学习方法上要求的不同,这些不同使刚进高中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而且高中化学课程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培养上与初中化学有很大不同.新的课程标准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方法训练、过程体验、情感态度于一体,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高中化学除了知识学习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初中化学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选取的内容浅显而直观,甚至有的概念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而不是十分严谨,如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而高中化学除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怎样运用这些概念;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要求学生了解、知道层次的内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少,而且初中教材文字活泼,有较多插图,难度小,趣味性浓,还有贴近生活的一些选学内容,具有较好的可读性,教材内容的表达易于理解;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另外相比较而言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显得难懂些.
对于新教材,我们要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来研究、使用,并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找出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的不同,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了解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了哪些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与完善.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初中是从得氧和失氧的观点来定义的,而高中是从化合价升降和得失电子来分析的,怎样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就需要教师多花功夫.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在接纳新知识的过程中总是有排它性的.在需要更新新化学知识学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来更新认知结构,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知识体系不断完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教师应降低起点,分散难点,放慢起始教学进度,帮助学生熟悉高中的教与学的方法,便于学生接受、掌握新概念,排除他们的畏难心理,使他们能够打牢化学基础.
其次,刚进高中的学生还没有衔接好初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初中阶段多半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如元素符号、化合价、物质的性质等.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学习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依赖教师,自己主动探索得少,欠缺独立思考能力.可以讲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机械式的“接受”过程,教师讲得细,练的多,归纳全.而且化学到初三才开始学习,而初三一个重要任务是中考,所以学生只要记得基础知识,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这样就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课后反思自我消化的能力.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要求能独立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并且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向理解,依赖向独立,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刚进高一的学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问题,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从而造成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理论表明: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高中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形成的关键期,而且抽象思维明显地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需要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其实好的学习方法多半来源于好的学习习惯,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他们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形成好的学习方法,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如果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好比不囫囵吞枣,学的知识不但不能体会,也不可能消化,当然就不能更好地掌握.其次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哪怕以后离开校园,也能够不断学习.要让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就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广泛阅读不但能拓宽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阅读化学教材不能像看小说一样一扫而过,而应静下心来,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反复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现在的学生,很少对教材感兴趣,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阅读提纲,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还可以先设计一些与重点有关的实验,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据化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验现象说明原因,而不是只凭直觉,会观察主要现象,忽略次要现象,从而概括出物质的重要性质,如做钠与水反应时,现象非常重要,而正确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更加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思维情境,设法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
另外,学生的心理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刚进高一的学生,经过了一个长的假期,心理非常放松,来到新的环境,肯定有不适应.为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还要把关爱和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一开始就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寄予的希望,让学生从心底里对化学产生兴趣,从而充满愉快主动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只要有求知的欲望,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就可以顺利展开.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细胞的物质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