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湘君》中湘夫人 的艺术形象

问题描述:

简析《湘君》中湘夫人 的艺术形象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2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湘夫人》是《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一.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水是楚国境内所独有的最大河流.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祗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楚国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他们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同时也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因为纵灌南楚的湘水与楚国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她像慈爱的母亲,哺育着楚国世世代代的人民.人们对湘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幸福之河,进而把湘水的描写人格化.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样演出悲欢离合的故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体地罩上了历史传说人物的影子.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与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为原型的.这样一来,神的形象不仅更为丰富生动,也更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使人感到亲切可近,富有人情味.
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湘夫人》是一首很有特色的爱情诗.以景现情,寓情于景,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湘夫人》的景物描写十分成功.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相映衬,即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诗人将湘君与湘夫人约会的地点放在湘水一带,时间又是在秋天.整个画面是秋天水上景色.这就为诗中主人公提供了抒发相思愁苦的自然环境.在湘君的心口中,以为“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曾经在约会的地点(北洲)等待过自己.然而当他到来时湘夫人已经离开了.他望穿秋水也不见对方影子,心中忧伤万分.“目眇眇兮愁予”中的“愁”顿时在此环境中触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进一步借秋景来渲染、扩散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主人公不见心爱的佳人到来,白极想会见至没有会见,中间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主人公的情绪体验染上了某种色彩,于是构成一种审美心境.这时,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情与景,水乳交融,把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的意境.
起先湘君因为没有见到对方而心中忧伤,但他心中还是抱着希望,也许等一会儿还会来的,于是在傍晚作好迎接的准备,不断地朝远处眺望.这也是符合人物心理活动的.“登白薠”二句就是写这种心理的.他再等仍不见湘夫人到来,心绪必然越来越糟糕.这时正值傍晚,鸟儿归巢、渔人收网的景象使他想到自身的处境,更感失约后的孤独和苦恼.在对比中产生联想,在联想中把现实的景物扭曲为假想景象,原先看到的景象发生变形:“鸟何”、“麋何”、“罾何”、“蛟何”四句,就是主人公在极度懊丧的心情下出现的假象——扭曲了的景象.“荒忽兮远望”正说明他精神恍惚,因而产生与现实景物完全颠倒的幻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既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又是合理的心理流程.等他清醒过来时,仍不死心,又骑马渡江到西岸去耐心地等待.一旦听说湘夫人“召予”,喜不自胜,忙着做迎接湘夫人的一切准备.以下一系列环境描写,都洋溢着惊喜欢快的气氛,似乎幸福美满的生活在等待着他.主人公的心情与周围环境的描写又都转为明丽欢快,情与景协调得非常自然.忧伤痛苦转而为喜气洋洋,这正是将现实中没 有实现的事寄托于幻想中,
层次重叠交叉,又能一以贯之.这首诗在结构上也颇具特色,它以湘君赴约不遇时的情感活动作为中心线索,把景物变化、人物活动都串连起来,既有曲折起伏,又能融会贯通.
从情感的结构角度看,这首诗是以“召唤方式”呼应“期待视野”.《湘夫人》既然是迎神曲,必然是以召唤的方式祈求神灵降临.全诗以召唤湘夫人到来作为出发点,以期待的心理贯穿其中.诗的前半段主要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时那种望而不见、遇而无缘的期待心情.中间经历了忧伤、懊丧、追悔、恍惚等情感波动.这些都是因期待而落空所产生的情绪波动.诗的后半段是写湘君得知湘夫人应约即将到来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在有缘相见而又未相见的期待心情中忙碌着新婚前的准备事宜.诗的末尾,湘夫人才出现,召唤的目的达到,使前面一系列的期待性的描写与此呼应.实际上,后半段的描写不过是湘君的幻想境界.出现这种幻象境界,也是由于期待心切的缘故.整首诗对期待过程的描写,有开端,有矛盾,有发展,有高潮,有低潮,有平息.意识线路清晰可见.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铜,及其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