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后赤壁赋》中表现出的精神特质

问题描述:

苏轼在《后赤壁赋》中表现出的精神特质
300字左右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1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首先《后赤壁赋》让我们理解了一个“孤鹤”形象.
  同时,我们在文中感受到了苏轼的孤独.
  第三,我们在文中体味苏轼超脱的境界.
  可以说苏轼文学作品中儒道并行不悖、互参互补表现得最突出、最充分的就是他的《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中儒家思想的展示具体体现在作者“复游于赤壁之下”时,面对“断岸千尺”而产生的一系列动作上:“予乃摄衣而上,履岩,披蒙首,踞虎豹,登虫龙,攀栖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这一系列充满速度、力度、灵巧度和激烈度的动作以及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反应,充分证实了苏轼牢记着儒家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大传》),并将之付诸行动中,时刻不忘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不朽之事业.通过这一系列攀爬腾挪、长啸抒怀的动作,一个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充满英雄气的,不甘苟且偷生、老死林下的苏轼形象盗立在我们面前.处于现实的苦闷之中的苏轼,希翼借助道家得道成仙的理想,来摆脱尘世的喧嚣和痛苦.这并不是某些教科书和某些“境界高尚”的先生们所定义的,是一种消极颓废、遗弃尘世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好比繁冗之余的休息,好比紧张战斗过后的暂时休整:它使苏轼人生得意时不会猖狂忘形、不可一世,人生失意时也不会怨天尤人、一踱不振;它是人生平衡的调节器,使苏轼无论遇到多大的难关都能从容对待、安之若素.苏轼《后赤壁赋》中典型显现的苏轼这种并不矛盾的双重性格,这种兼具儒家积极用世之情志与道家超旷通达之襟怀的完美统一.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