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现代、中国、外国的送别方式.

问题描述:

古代、现代、中国、外国的送别方式.
古今中外,四个分开来谢谢辛苦了~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2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古代送别的地点
古代的送别,一般有固定的地点:走陆路的一般在长亭或者短亭里,走水路的则在渡口边.
1,陆上送别,长亭相送.“长亭”在中国的古典文学里已成为一个传统的送别意象,这与古代送别习俗分不开.
长亭,词典里的解释是古时设在路旁的亭舍,常用为饯别处;也指旅程遥远.出自于唐代李白的《菩萨蛮》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在此之前,亭并不代表着离别.周朝时,亭是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处所,如《墨子》上载∶“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到秦汉时期,亭成为各地方的治安机构.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驿逐渐取代亭制,但之后亭、驿也废弃不用.慢慢的,亭发展为筑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供旅客投宿休息.如《说文解字》上载∶“亭,人所安定也.”又《风俗通》∶“亭,留也,行旅宿会之所馆也.”同时,有的人也用来作为迎宾送客的场所. 而近城的长亭经常是人们送别的地方.
这在古诗词里可略窥一二.如宋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林逋在《点绛唇》中写道:“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此外,《西厢记》里的长亭送别最为知名: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梳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到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现代很经典的歌曲《送别》中唱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地,李叔同也是采用了“长亭送别”这一传统习俗.
2、渡口送别,多为渭阳,南浦.“渭阳”最早出现在《诗经》.《秦风·渭阳》中写道:“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渭阳,即是渭水之南,这设置了水边送别的场景,此后,渭阳,也就成了人们送别的地方.明代王韦《柳条枝》中说:“渭水西来万里遥,行人归去水迢迢.”杜甫“寒空巫缺曙,落日渭阳情”,杜牧“寒空金锡响,欲过渭阳津”等,“渭阳”都取送别之意.
另一个常见的水边送别地点是南浦.屈原《九歌·河伯》中有诗句云:“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与渭阳,异曲同工.此后,许多送别都在水边,因受民族文化的浸染,诗人墨客借用“南浦”来指代,所以“南浦”在送别诗中很常见:唐白居易《南浦别》中曰:“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江淹在《别赋》中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显而易见,南浦已成为古人水边送别的场所.
三、 送别的方式.
折柳送别.折柳赠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旅风俗,在诗文、戏曲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三辅黄图·桥》:"霸(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这是有关折柳赠别的最早文字记载.因此一般认为此俗形成于秦汉时.
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相传是取自于《诗经》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与“留”谐音,借此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此外,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生命力很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折柳送别,也就寓含着希望远行的人,能够在他乡顽强地生活下去.
同时,折柳赠别是对旅人行途安全的祝吉.古人视柳树为可以辟邪却鬼的"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行人带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远远躲开,确保旅程的平安.
在诗歌中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不胜枚数:北人的《折杨柳歌》:“遥望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家歌.”无名氏所作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低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张九龄《折杨柳》诗:“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王之涣《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这些都说明了折柳送别是风行的习俗.
音乐相送.这多为唐代文人之间的送别方式.李白在《赠汪伦》中吟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更是描写了送别时音乐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荆轲刺秦王》中也写到了音乐送别的方式:“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饮酒饯别.这也多出现在唐代的送别中,从唐诗中便可看出.送别诗中的名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金陵酒肆送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等.酒是文人的最爱,在送别的场合也少不了它.
另外,古人送别的时间多为清晨或者傍晚,在诗词中也寻得到依据.
古人的送别习俗如此之多,相比之下,现代人对于送别则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形式,只是简单地发个短信,或者打个电话道一声也就行了.送别的习俗在现代社会中渐行渐远,一样的离情,不一样的表达,或许是现在的人们太忙,又或许是人们越来越冷漠.
偶尔,读起古代文学,在字里行间寻找那不一样的送别仪式,体会着这些习俗后面蕴藏着的浓烈的情意,感动来袭.
再问: 有没有外国的?:)
再答: 外国人注重礼物,不重价格,和中国人的理念不同,如果你能亲手做的礼物更珍贵。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高数一指数函数
下一页:必修五第四单元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