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由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

问题描述:

以“由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2-0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x1a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