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人珍惜时间小故事的名字

问题描述:

关于名人珍惜时间小故事的名字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2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铁杆磨成针
在父亲指导下,李白从小立志成才
李白(701-762)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之所以能"开口成文,挥翰霞散",写出数以千计为人民传诵的诗篇,主要是他长期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结果.当然,与家教也是不无关系的.
李白的父亲是个很有文学修养的人.李白刚刚懂事的时候,有一次听到父亲在书房里朗读《子虚赋》,那优美动听的文词,使李白人迷人神.开始,父亲以为他听不懂,后来父亲发现每当他朗读诗文的时候,李白便到父亲跟前,眼睛盯着父亲,认真聆听.有时竟随着父亲感情的起落表示悲欢.于是,父亲便留他在书房里一块学习,一块朗诵.幼时的李白几乎每天都是在书房里度过的.
在父亲的教育下,李白"五岁诵六甲"(指推算生辰年月的六十甲子),"十岁观百家"(指诸子百家的各类书籍),十五岁开始学写文章和诗歌.他最早写的《惜余春赋》、《明堂赋》、《大猎赋》都曾受到文豪的重视.
李白的进取精神特别强,他甚至有超过司马相如的抱负.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他下了很大决心,同一位好朋友住到成都附近的青城山里去,专心攻读,博览群书,钻研诗文书法.他在青城山,一连苦读了好几个年头,都不曾进城去闲逛一次.
但是,少年时的李白,在学业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动摇的.他在四川眉州象耳山读书的时候,一度对学习的艰苦和紧张适应不了,曾想中途放弃学业,做一个自由自在、随意飘游的浪子.一天,他离开象耳山,正走到山下小河边时,遇见一位头发花白姓武的老大娘蹲在河边磨铁杵.李白好生奇怪,走上前去问大娘干什么.武大娘指着铁柞说:"我要把它磨成针."李白以为老大娘在拿他开心,不相信老大娘的话,问道;"这么粗的一根铁杵,能把它磨成针吗?"老大娘意味深长地对李白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了心里不觉一怔,顿时感慨万分,独自一人在河边沉思了很久,从中得到极大的启发.于是,他又坚定地往山里走去,决心继续归山终业.
从此,"铁杵磨成针"成了李白的座右铭.他始终以这种精神来要求自己"读破万卷书".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后来做的诗,都能达到有如信手拈来、妙语天成的程度.
苦读的故事三则
王羲之贾岛张溥等古人认真刻苦的故事三则
1;王羲之墨池
王羲之东晋人,他创造了一种美观流利的书法字体,被人们称为“书圣”,他从七岁开始练书法.王羲之的家门口有一个水池,他每次练完书法都会在此洗毛笔.过了二十年,天天如此,他把门前原本清澈的水池都洗成了黑色.之后人们便把那水池成为“墨池”了.“墨池”的典故了.
2;贾岛苦吟诗句
贾岛之所以成名,却并非由于他的英雄气概,而是由于他的苦吟.人们最熟悉的“推敲”的典故,便是出于此公身上.毫无疑问,写“僧敲月下门”当然比“僧推月下门”的句子要好得多.这几乎已经成了讲究炼字的一个最寻常的例证.可是,懂得这样一些起码的文字“推敲”的技巧,难道就可以称得起是一位苦吟的诗人了吗?问题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否则,成为一个大诗人也太容易了.
贾岛的苦吟,实际上是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都用了一番苦工夫.而这些又都是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性分不开的.首先我们看到贾岛非常用力于炼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如果写一首诗而意境不佳,味同嚼蜡,叫人读了兴趣索然,那就不如无诗.有了好的意境,然后还必须保证这种意境能够在字句上充分表达出来.
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用心推敲修改.但是到了他写成之后,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的样子.由此可见,所谓苦吟只能是从作者用功的方面说的,至于从读者欣赏的方面说,却不应该看出作者的苦来.
贾岛有许多作品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渡桑干河》的诗写道:“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于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首诗的意思很曲折,而字句却很平易.这样就显得诗意含蓄,使读者可以反复地咀嚼它的意味.如果多用一两倍的字句,把它的意思全都写尽,读起来就反而没有意思了.在贾岛的作品中,象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3;张溥七录七焚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太仓人,生于明朝末年,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
张溥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完后朗读一遍,然后焚化烧掉.接着再抄、再读、再焚,一篇经典文章非得如此六、七次后,才肯罢休.因为每一篇文章张溥都要抄七遍,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头手掌都结成厚茧了.冬天气候寒冷干燥时,手指皮受冻干燥而裂开,他就用温水暖一下手再抄,一天总要用温水暖好几次.
后来他就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一生的著作也称为《七录斋集》.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ghhhhh
下一页:概括每段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