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作品都有什么?《天问》《九歌》的内容谁可以描述下.

问题描述:

屈原的作品都有什么?《天问》《九歌》的内容谁可以描述下.
呼呼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2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天问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氾.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河海应龙?何尽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堕,其衍几何?
  昆仑县圃,其尻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雄虺九首,鯈忽焉在?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
  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灵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鲮鱼何所?鬿堆焉处?
  羿焉彃日?乌焉解羽?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为嗜不同味,而快朝饱?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
  皆归射鞠,而无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启棘宾商,《九辨》、《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冯珧利决,封豨是射.
  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
  化为黄熊,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莆雚是营.
  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
  白霓婴茀,胡为此堂?
  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
  天式从横,阳离爰死.
  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蓱号起雨,何以兴之?
  撰体胁鹿,何以膺之?
  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释舟陵行,何之迁之?
  惟浇在户,何求于嫂?
  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
  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
  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
  汤谋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妹嬉何肆,汤何殛焉?
  舜闵在家,父何以鱞?
  尧不姚告,二女何亲?
  厥萌在初,何所意焉?
  璜台十成,谁所极焉?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
  吴获迄古,南岳是止.
  孰期去斯,得两男子?
  缘鹄饰玉,后帝是飨.
  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
  帝乃降观,下逢伊挚.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简狄在台,喾何宜?
  玄鸟致贻,女何喜,
  该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
  干协时舞,何以怀之?
  平胁曼肤,何以肥之?
  有扈牧竖,云何而逢?
  击床先出,其命何从?
  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
  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
  昏微遵迹,有狄不宁.
  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
  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诈,而后嗣逢长?
  成汤东巡,有莘爰极.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水滨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
  汤出重泉,夫何罪尤?
  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
  会晁争盟,何践吾期?
  苍鸟群飞,孰使萃之?
  列击纣躬,叔旦不嘉.
  何亲揆发,何周之命以咨嗟?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争遣伐器,何以行之?
  并驱击翼,何以将之?
  昭后成游,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挴,夫何周流?
  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炫,何号于市?
  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齐桓九会,卒然身杀.
  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
  何恶辅弼,谗谄是服?
  比干何逆,而抑沉之?
  雷开何顺,而赐封之?
  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
  梅伯受醢,箕子详狂?
  稷维元子,帝何竺之?
  投之於冰上,鸟何燠之?
  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
  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
  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
  迁藏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妇,何所讥?
  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师望在肆,昌何识?
  鼓刀扬声,后何喜?
  武发杀殷,何所悒?
  载尸集战,何所急?
  伯林雉经,维其何故?
  何感天抑坠,夫谁畏惧?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汤臣挚,后兹承辅.
  何卒官汤,尊食宗绪?
  勋阖、梦生,少离散亡.
  何壮武历,能流厥严?
  彭铿斟雉,帝何飨?
  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中央共牧,后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惊女采薇,鹿何佑?
  北至回水,萃何喜?
  兄有噬犬,弟何欲?
  易之以百两,卒无禄?
  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处,爰何云?
  荆勋作师,夫何长?
  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吴光争国,久余是胜.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长.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的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
  何谓“天问”?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又据传屈原被逐,忧心愁惨,旁徨山泽,过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因而“呵壁问天”,这种说法虽有一定历史文献的记载及文物可作参考,但未必就是屈原写《天问》的真实起因.《天问》中,问天地、日月、山川、灵异之外,它所涉及的人事,大多有当时的现实意义.因此,屈原所提出的问题不会是仅仅根据庙堂壁画.而是有他主观上的选择并经他精心结撰的.从全文的先后次序来看,先天地自然后三代史实,而以楚国的贤君愚臣作为结尾,这里显著地表明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动机与创作意图,因此,这篇包含着作者深层思想结晶的《天问》,不可能是他“呵壁问天”的即兴之作.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屈子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而“天”字的意思,战国时代含义已颇广泛.大体说来,凡一切远于人、高于人、古于人,人所不能了解,不能施为的事与物,都可用“天”来统摄之.对物质界说,又有本始、本质、本原的意思.《易·系词》中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天问》的天,也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
  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全诗372句1553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一说一百五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有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全诗总体看来大致可分两大部分.每部分中又可分为若干小节.
  从篇首至“曜灵安藏”,这部分屈子问的是天,宇宙生成是万事万物的先决,这便成了屈原问难之始,其中从“遂古之初”至“何以识之”问的是天体的情况,“明明暗暗”四句讲宇宙阴阳变化的现象.第二小节自“圜则九重”到“曜灵安藏”则是对日月星辰提问:它们何以不会坠落?太阳每日要走多少路,月亮何以有阴晴圆缺?以及有关日月的一些传说的疑问.从“不任汩鸿”起问的地事,从禹治水过渡到“九州安错……何气通焉”说的是古传说中关于地球的一些情况,而“日安不到”以下六句则就地球上所看到的日的现象发问.第三节从“焉有石林”到“乌焉解羽”一节多为二句一问,都是当时民间传说中的怪事.
  以上《天问》的第一大部分,大体是就自然界的事物发问,并联想到与自然有关的一些神话与历史传说,文章富有变化,联想丰富而有情致,除少数可能有错简外(如“河海应龙”二句或为错简,或有失误),不能以后人习惯的文章结构之法去看它,而认为是“与上下文不属”,杂乱而无章法.
  从“禹之力献功”起,对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与史实提出了问题,这些各种各样的人事问题构成了《天问》的第二大部分.
  女岐、鲧、禹、共工、后羿、启、浞、简狄、后稷、伊尹……,屈子对这些传说中的事和人,一一提出了许多问题,在对这些人与神的传说的怀疑中,往往表现着诗人的情感、爱憎.尤其是关于鲧禹的传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不平之情,他对鲧治水有大功而遭极刑深表同情,在他看来,鲧之死不是如儒家所认为的是治水失败之故,而是由于他为人正直而遭到了帝的疑忌,这种“问”,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在政治斗争中所遭遇到的不平待遇的愤懑,《天问》的思想光辉就应当是这样来理解的.
  自“天命反侧”起则进一步涉及商周以后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诸如舜、桀、汤、纣、比干、梅伯、文王、武王、师望、昭王、穆王、幽王、褒姒直到齐桓公、吴王阖庐、令尹子文……,屈原提出的好多问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政治的正邪、善恶、成败、兴亡的看法,这些叙述可以看成是这位“博闻强志”的大诗人对历史的总结,比《离骚》更进一步、更直截了当地阐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抨击,也是希望君主能举贤任能,接受历史教训,重新治理好国家的一种变幻了的表现手法.
  《天问》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以四字为句,以问的形式从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细细读去还是可以理清脉络,弄明主脑的.《天问》在语言运用上与屈赋的其他篇章不尽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没有“些”、“只”之类的语尾助词.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以三、五、六、七言.大致四句为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又用“何”、“胡”、“焉”、“几”、“谁”、“孰”、“安”等疑问词交替使用,富于变化,因而尽管通篇发问,读来却圆转活脱而不呆板,参差错落而有风致,所以前人评论说:“或长言,或短语,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覆,或数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险,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诸法备尽,可谓极文章之变态.”(俞樾《评点楚辞》引孙鑛语)这构成了《天问》独特的艺术风格,当然它表现的是屈原的学术思想,问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因此在修辞手法上,自然没有像《离骚》、《九歌》、《九章》那样绮丽而富于浪漫色彩,但正如清贺裳《骚筏》所评“其词与意,虽不如诸篇之曲折变化,自然是宇宙间一种奇文”.
  《天问》问世之后,摹拟的作品为数不少.晋傅玄有《拟天问》,梁江淹有《遂古篇》,唐杨炯有《浑天问》、柳宗元有《天对》,明方孝孺有《杂问》、王廷相有《答天问》,清李雯也有《天问》……可见其对后世文学创作思想的深远影响.但摹拟之作大多既缺乏思想价值也缺乏文学价值.
  总之《天问》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特色而有很特殊意义的文学杰作,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它相当高的价值与地位.
  《九歌·东皇太一》赏析
  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莫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作为《九歌》的开首篇,《东皇太一》在全诗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意义.虽然自东汉王逸以来,历代注家对东皇太一是天神的说法,并无歧异之见,然而它究竟是什么神,却诸说不一.《文选》唐五臣注云:“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认为东皇太一是东帝;洪兴祖《楚辞补注》与朱熹《楚辞集注》皆承袭其说,何焯《义门读书记》与马其昶《屈赋微》则认为是战神;闻一多又以为是伏羲;还有以为太乙、齐国上帝的,不一而足.
  其实,“太一”在屈原时代并不是神,它在“东皇太一”中不可能充当神的称谓;而“东皇”,由于先秦时代的东——春对应等关系,表明了它乃是春神的指称.在没有更确凿材料发现之前,“东皇太一”应是春神的说法可以成立.至于“太一”,在这里的含义是始而又始,象征起始与开端.
  诗一开首,先交待祭祀的时日——因是祭春神,故时日当在春天.选择春日的吉良时辰,人们准备恭恭敬敬地祭祀上皇——春神——东皇太一,让其愉悦地降临人世,给人间带来万物复苏、生命繁衍、生机勃发的新气象.主持祭祀的主祭者抚摸长剑上的玉珥,整饬好服饰,恭候春神降临.开头四句,简洁而又明了地写出了祭祀的时间与祭祀者们对春神的恭敬与虔诚.
  继而描述了祭祀所必备的祭品:瑶席,玉瑱,欢迎春神的楚地芳草以及款待春神的佳肴美酒.这一切,配合着繁音急鼓、曼舞浩唱,告诉人们,春神将要降临了.整个祭祀气氛开始进入高潮.
  末尾四句,是全诗的尾声,也是祭祀的高潮——春神于此时降临了.“偃蹇兮姣服”——是春神美妙动人的舞姿与外表,“芳菲菲兮满堂”——是春神带来的春的气息与氛围.欢迎祈盼的人们于是钟鼓齐奏、笙箫齐鸣,使欢乐气氛达到最高潮.末句“君欣欣兮乐康”,既是春神安康欣喜神态的直接描绘,也是祭祀的人们对春神降临所表露的欣喜心态.
  全诗篇幅虽短,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气氛热烈,给人一种既庄重又欢快的感觉,充分表达了人们对春神的敬重、欢迎与祈望,希望春神多多赐福人间,给人类的生命繁衍、农作物生长带来福音.
  屈原以不同于《九歌》它篇的写法,在短小精悍的篇幅中,生动展现了祭神的整个过程和场面,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徐志啸)
  《九歌·东君》赏析
  东 君
  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
  驾龙辀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
  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
  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兮忘归.
  縆瑟兮交鼓,萧钟兮瑶虡.
  鸣篪兮吹竽,思灵保兮贤姱.
  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
  应律兮合节,灵之来兮蔽日.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撰余辔兮高驰翔,杳冥冥兮以东行.
  《东君》一诗的祭祀对象是什么神,古无异辞,都说是日神.洪兴祖《楚辞补注》云:“《博雅》曰:‘朱明、耀灵、东君、日也.’《汉书·郊祀志》有东君.”朱熹《楚辞集注》云:“此日神也.《礼》曰:‘天子朝日于东门之外.’”戴震《屈原赋注》云:“《礼记·祭义篇》曰:‘祭日于坛.’又曰:‘祭日于东.’《祭法篇》曰:‘王宫,祭日也.’此歌备陈歌舞之事,盖举迎日典礼赋之.”近代王闿运始有异说,其《楚辞释》云:“东君,句芒之神.旧以为礼日,文中言云蔽日则非.”他根据诗中“灵之来兮蔽日”一句,以为神与日明明非一,故否定诗之所祀为日神,而以之为木神也即东方之神句芒.其实“灵之来兮蔽日”一句正如《湘夫人》中的“灵之来兮如云”一句,表现的神灵并非篇中所祀之神,而是一群其他的神,《湘夫人》中是九嶷山众神,本篇则是东君的随从之神,故可以“蔽日”、“如云”形容其多.泥定“灵”为神灵则必系所祀之神,显然是主观臆测,为今人之所不取,自属当然.况且,正如今人陈子展《楚辞直解》所说:“倘若以为东君定是东方之神,那么,为什么四方之神,或五方之帝,只祭其一呢?”
  祭祀日神之诗,自然充满对光明之源太阳的崇拜与歌颂.这种崇拜与歌颂,是古今中外永恒的主题,万物生长靠太阳,对太阳的崇拜和歌颂自然是最虔诚又是最热烈的.在《九歌》描写祭祀的场面中,这一篇写得最热闹.
  本篇一开头,就先刻意描写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那温煦明亮的光辉.就如昏暗的剧场突然拉开帷幕,展现出一个鲜丽明艳的大背景,把整个气氛渲染得十分浓烈.旭日欲出,自然先照亮日神东君所住的日出之处,也就自然引出日神.东君是伟大的,他所驾驭的太阳把光和热带给人类,是那样的慷慨无私,自然有那从容不迫的姿态.所以他总是不激不厉,安详地驾着太阳车缓缓而行,履行他一天的神圣职责.
  那么,当阳光普照大地,日神给人类带来的一切又有何等意义呢?作者并未转而叙述大地山川的反映,仍围绕主题描写了一个日神行天的壮丽场面.这里的龙和上文的马实际上是同一物.飞龙也好,天马也罢,都是上天的神灵,故屈赋中常互称.天马行空,自非凡马可比.这里的雷声,实际上是龙车滚滚驶过的声音.而天上片片绚丽云彩的伴随,就如龙车上插着万杆旌旗,又是何等的显赫.这种场面,只能从后世描写天子浩浩荡荡的出行中去体会了.
  至此,作者笔锋一转,让东君发出长长的叹息.他叹息什么呢?因为他将回到栖息之所,而不能长久陶醉在给人类带来光明带来一切的荣耀中,所以他只有眷念,只有彷徨.但那行天时轰响的龙车(声)和委蛇的云旗(色)确实给他以快意,就连观者也因之乐而忘返.
  提及观者,又自然地引出一个极其隆重热烈迎祭日神的场面.人们弹起琴瑟,敲起钟鼓,吹起篪竽,翩翩起舞.于是,东君的官属们也为人们这虔诚之心所感,遮天蔽日纷纷而下.
  东君的司职很明确,就是为人类带来光明.然而这里描写的东君与众不同,他并不是趁着暮色悄悄地回返,而是继续为人类的和平幸福而工作着.他要举起长箭去射那贪婪成性欲霸他方的天狼星,操起天弓以防灾祸降到人间,然后以北斗为壶觞,斟满美酒,洒向大地,为人类赐福,然后驾着龙车继续行进.这里的一个“高”字,再次把东君那从容不迫伟大而无敌的气度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戴震《屈原赋注》认为天狼星在秦之分野,故“举长矢兮射天狼”有“报秦之心”,反映出对秦国的敌忾,联系历史事实,此论自非无稽之谈.
  诗中没有缱绻的儿女之情,有的只是崇高的博爱;没有浓郁的芳香,有的只是炽热的情怀,这与人类对日神东君的崇敬和礼赞的主题是相一致的.
  结合祭祀仪式上的乐舞表演情况来看,可以判断第一、第二章是扮神之巫所唱,第三章是迎神之巫所唱,第四章又是扮神之巫所唱.而各章歌辞之间的联接承转,又极其自然,在轮唱中烘托出日神的尊贵、雍容、威严、英武,那高亢宏亮的声乐正恰如其分地演绎出光明之神的灿烂辉煌. (王宏理)
  《九歌·云中君》赏析
  云中君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
  览冀洲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云中君》是祭祀云神的歌舞辞.王逸《楚辞章句》题解说:“云中君,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江陵天星观一号墓出土战国祭祀竹简有“云君”,显然是“云中君”的简称,可证云中君就是云神.或以为月神、雷神、云梦泽之神、云中郡神、高禖女神等,俱不可从.
  《云中君》这篇诗是以主祭的巫同扮云神的巫(灵子)对唱的形式,来颂扬云神,表现对云神的思慕之情.凭什么肯定是对唱的形式呢?首先,诗中说:“灵皇皇兮既降”,“灵”指神.又说:“灵连蜷兮既留.”《楚辞考异》曰:“一本灵下有子字.”王逸注:“楚人名巫为灵子.”《广雅·释诂三》之说同.则此“灵子”或“灵”指云神或云神附身的巫.那么,诗中两处说到“灵”的部分,一处称说“君”的句子,都是祭巫所唱.而诗中“蹇将憺兮寿宫”以下四句和“览冀州兮有馀”二句非祭巫所应言,则又是云中君的唱词无疑.其次,《九歌》中另外四篇祭天神之诗,除《东皇太一》兼有迎神的作用,另当别论外,其余《东君》、《大司命》、《少司命》也都是对唱的形式.
  《九歌》的祭祀歌舞是在夜间借助于篝火或竹明、松明、灯光进行的,所以表现出一种神秘和恍惚迷离的气氛.
  《云中君》一篇按韵可分为两章,每一章都是对唱.开头四句先是祭巫唱,说她用香汤洗浴了身子,穿上花团锦簇的衣服来迎神.灵子翩翩起舞,神灵尚未离去,身上隐隐放出神光.这是表现祭祀的虔诚和祭祀场面的.
  “蹇将憺兮寿宫”以下四句为云中君(充作云中君的灵子)所唱,表现出神的尊贵、排场与威严.由于群巫迎神、礼神、颂神,神乃安乐畅意、精神焕发、神采飞扬.“与日月兮齐光”六字,准确地道出了云的特征;就天空中而言,能同日月并列的唯有星和云,但星是在晴朗而没有日光时方能看见,如同时也没有月亮,则更见其明亮.惟云,是借日光而生辉,云团映日,放出银光,早晚霞光,散而成绮,所以说“与日月兮齐光”.这两句,上句是说明“神”的身份,下一句更表明“云神”的身份.“龙驾兮帝服”,是说出行至人间受享.“聊翱游兮周章”则表示不负人们祈祷祭祀之意,愿为了解下情.古人以为雨是云下的,云师有下雨的职责.故《周礼·大宗伯》有雨师而无云师,《九歌》有云师而无雨师.屏翳或以为云师,或以为雨师,也是这个原因.“屏”是遮蔽的意思.“翳”,《离骚》王逸注:“蔽也.”《广雅·释诂二》:“障也.”则“屏翳”之名实表示了同“览冀州兮有馀,横四海兮焉穷”一样的意思.周宣王祈雨之诗名曰《云汉》,贾谊悯旱之赋题曰《旱云》,俱可以看出古人对云和云神的看法.
  祭巫唱“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乃是说祭享结束之后云中君远离而去.“皇皇”是神附在巫身上的标志.神灵降临结束之后,则如狂飙一般上升而去.这里是表现云神的威严与不凡.“览冀州兮有馀,横四海兮焉穷”,则是云神升到高空后因眼底所见而言,表现了云高覆九州、广被四海的特征.末尾二句,是祭巫表示对神灵离去的惆怅与思念,表现出对云神的依赖情绪.祭云神是为了下雨,希望云行雨施,风调雨顺.所以云神一离去,人们便怅然若失.《旱云赋》写云开始之时积聚给沓,互相连接,“若飞扬之纵横”,“正帷布而雷动”,结果却“终风解而霰散兮,陵迟而堵溃.或深潜而闭藏兮,争离而并逝.廓荡荡其若涤兮,日照照而无秽”.风吹云散,希望完全落空.赋的末尾说:“思念白云,肠如结兮.……白云何怨,奈何人兮!”表现了同《云中君》极相近的情感.由此可以看出,《云中君》对神的思念,只是表现人对云、对雨的乞盼之情.
  此篇无论人的唱词、神的唱词,都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云神的特征,表现出人对云神的乞盼、思念,与神对人礼敬的报答.一往深情,溢于言表.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合外力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