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的话题作文

问题描述:

关于"和"的话题作文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09-06-1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解题思路: 见解答。老师提供范文供参考。
解题过程:
这个话题我们可以这样考虑:和谐、和解、和缓、和气、温和、平和、和舟共济、和为贵、天时地利人和等均可作为立意角度。
  选材:可从上面某一角度写人与人之间/单位/民族/国家,也可从几个角度:个人,单位,国家。
  ▲素材
 典型、恰当、广泛、多角度(个人,单位,民族,国家,正反,古今中外,课内外)关注时代信息:“和谐社会”、中国同心结、周恩来:“求同存异”;将相和、齐桓公与管仲、唐朝君民、越王勾践上下齐心“父勉其子,妇勉其夫,兄勉其弟”、昭君出塞(化解民族矛盾)、和平共处、海尔集团“上下和衷共济”、科学家:集体协作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宇和李政道)、平和心态:霍金;乒乓球女将王楠、张怡宁单打时是“敌人”双打时却能夺冠、中国女排的合作夺冠、登山运动员结队而行。三个和尚没水喝、安史之乱、台独分子、美国动辄干涉别国内政、滥伐森林、围海造田、污染环境、婆媳不和(刘兰芝,焦母)、、太平天国内部纷争、李自成的政权的内部不和、斯大林家庭不和、《六国论》中六国不和,以地求和。   家和万事兴 有这样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说有一个家庭总是因为不断的争吵而非常羡慕邻居一家的和睦,于是,这个家庭的长者,就去向邻居家求教。邻居家告诉他说:“我们家不吵架,是因为我们家坏人太多。”长者很生气,以为邻居是在开他的玩笑,因为坏人多,应该经常吵架才是……
  没有多久,长者无意中听到了邻居家因为一件失误的谈话。所有的人,都诚恳地检讨自己,说如果自己如果做得再好一些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失误。没有人推
  脱,没有人给自己找借口,大家都是坏人,大家都有责任——长者终于明白,原来,邻居对自己说的是真心话,是自己没有能够理解其中的真谛。
  家和万事兴,没有人不知道。对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和,和谐、和睦,没有人会拒绝。对于一个家庭,组成家庭的时候,无一不抱着美好的憧憬和善良的愿望。可是,如何保持、如何塑造、如何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和谐、和睦的家庭,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理想总是美好的,实现理想的路却从来都不会是坦途。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家,不能把门里门外进行认真的区分,用在社会生活中的方式来对待家人,想营造起和谐、和睦的家庭可能会困难重重。生活在一起的人,如果斤斤计较,那么每一天、每一个黎明都有一万个理由争吵,因为没有人能够永远完美、事事完美……
  多一些谅解,多一些理解,就会多一些爱、多一些幸福。一个家庭的生活习惯,一个家庭的处事方式,不是朝夕之间形成的,都会一个过程。想要拥有幸福的家庭,每一个家庭其实都需要多一些“坏人”,多一些承担责任的人。家,毕竟是家,太多的个人考虑,只能是害人害己,最终破坏家庭的和谐、断送家庭的和睦。

  时移世易,时间淹没了丝绸古道,荒芜了驿路石栈,冷落了黄金航线,却始终不能磨灭人们内心燃烧着的求“和”的欲望。
  千年以来,“和”再人们心中一直是一种美好的意象,它是举案齐眉的包容,是君臣有礼的敬重,是一方海阔天空的平静。文人士大夫莫不“以和为贵”,君主帝王莫不以“和”治国。
  殊不知,我们一直被“和”的表象欺骗着。
  春秋战国,君臣相坐而论道,亲切赤诚。至汉代,严苛的等级制度建立,君王上座,群臣背严罚监督着,不敢有丝毫越礼,但至少还有个座位,及至明朝,对人性的压抑到了极致,封建礼仪控制的朝堂沉闷无声,再无人敢响起不和之音,的确,从春秋无义战,走倒封建社会的长久治安,我们的社会愈发文明,也愈发“和”了。但是,这是真的“和”吗?这实际上蕴藏了海阔天空下的一片暗浪汹涌。“和”不是人性的天亡与个性的磨灭,这种严苛压制出的“和”的表面必不长久,必将覆灭。骑士,人们千年来求的“和”正暗示了千百年来的求和而不能。无尽对“和”的渴望则正是“和”的障碍。
  畸形的“和”的压制下,我们的文化自孔孟之后再没出现一个思想家。一个道路以目的的社会怎能称之为和,一种片刻的平静又是多么的肤浅。
  “将相和”自古为人称道。因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所显示的大度胸襟,人们奉此“和”的经典。高山流水说体现的“和”更是张朝所言的“天下得人一知己,可以无恨”的蹁跹气宇。真正的和其实是《国语》所言的“和实生物”那层含义。不因一物的崛起而剥夺他物生存发展的权利,相反,万事万物和谐融洽才是真正的共享繁荣,生生不息。自然,社会,宇宙本身就是多样的,同时也是“和”的。那是一种春秋思想百家争鸣般的思想盛宴,人的力量,在那一刻变的明智。
  许多人认为,儒家与道家是对立的。可我认为,那才是真正的打“和”。儒家思想推崇那种脚踏实地的深沉厚重,而道家思想则传递着一种天高任鸟飞的灵动飘逸。只有儒家,那便缺了灵性逍遥,只有道家,那便少了点踏实稳重,广袤土地与自由天空的相生相克,才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打“和”。“和”本来就是大气,达观的。
  以豁达心胸屹立于天地之间,便能体会“和”--这天地之精灵的真谛
和 《圣经》里说:“爱是无尽的忍耐”。实际上,就是教导我们万事以和为贵,以和去爱别人,去忍受。而我始终以为,“和”是一种风采,“和”是一种美丽。
  人与人之间的“和”是一种美。卡夫卡说:“每个人所拥有的,不是一具躯壳,而是一串成长的过程。”这一串成长的过程不需要人与人之间友善,和平的相处去获得。生命不仅是一声旅程,更是一首赞歌,需要以“和”去谱写,需要我们以“和”去传唱。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友爱是一种美丽,可以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这样一种美丽,就是“扶持旁人,同时自己也获得重心和支点。”孔繁森,郑培民们以自己友爱之心与人民友好地走到了一起,受到万民敬仰,而胡长清,成克杰们,驾驭于人民之上,摒弃了“和”最终只能受到法律的严惩。
  人与社会之间的“和”也是一种美。人是存在于社会中的动物。大自然给予我们阳光,土地和水,而“和”则是播种,让社会长满长青之树,也许在社会中我们会遭受挫折,会失意,但以“和”去看待,心灵有会失业,真诚不会下岗。
  “乌台诗案”将苏轼推到痛苦的顶峰,但他却淡然处之,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桂疏桐之夜,看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如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他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扬动,只愿“沧海济余生”。苏轼在出世入世之间寻求到一丝平衡,他以一种“和”的心态去面对,笑谈人生,在与社会的和好相处之中,他探寻到其中的美,找到生命的价值。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更是一种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同样地,一国一利益。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利益,能够在利益与利益之间寻求到平衡,以和相处,这是一种更为深远,更为难得的美。“二战”结束后,中国没有向日本索赔,1972年,又同日本关系正常化,这就是以一种“和”去获取友爱,这样的美,不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吗?亚洲杯决赛上,中国球迷打出了标语;“足球是世界的,钓鱼岛是我们的。”这其实也是以一种“和”。
  与世界相处。
  佛教导我们:“诸法无我,一切众生都是随缘而起的幻象。这也是在教我们不要过分看重自我,要与他人和平相处。因为”和”是一种美丽,一种不同于寻常的美丽。   把握住“和”,把握美丽。
最终答案:略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作文2(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