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鱼中,哪些鱼类是可以供人类食用的?

问题描述:

深海鱼中,哪些鱼类是可以供人类食用的?
1个回答 分类:生物 2014-10-0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首先要提醒一下有毒鱼类,无论深海还是浅海,或淡水,了解了鱼毒素后再看深海鱼的可利用性.
  1.珊瑚礁毒鱼;又叫肉毒鱼,为浅海鱼类捕食岗比甲藻,积累岗比毒素于体内,对人神经有危害,遮目鱼,海鳝,月鱼,西星斑(蓝点鳃棘鲈),迪鲷,石斑鱼,鲹,绯鲤,蝴蝶鱼,波纹唇鱼(苏眉),革鲀、鹦鹉鱼、三刺鲀之类在珊瑚礁生存的鱼或多或少会积累一定量的毒素,重可致死,也有无影响的,但苏眉之类的量可说不准.
  2.鲀毒鱼;河豚毒素,一些嗜盐细菌与纽虫,涡虫,螺蛳可产生,由鲀形目鱼类捕食或共生来获取,至今大多数鲀毒素无法解,致死量极低.叉鼻鲀、宽吻鲀、东方河豚、兔鲀、虾虎鱼都是毒素量较大较烈的鱼.
  3.卵毒鱼;鱼子带毒,淡水鱼为主,繁殖季节会产生毒素自卫,光唇鱼、厚唇鱼、高原鱼、黑棘鱼、裂腹鱼(可致死)、鲇鱼.
  4.胆毒鱼;鲤鱼类的胆汁含毒素鲤醇,可损害肝、肾,阻塞小管,严重的会致死,所以服用鱼胆是危险地,鲤醇毒素大到小排列:鲫鱼、团头鲂、青鱼、鲮鱼、鲢鱼、鳙鱼、翘嘴鲌、鲤鱼、草鱼、鳊鲌、赤眼鳟.
  5.血清毒鱼;外体接触与粘膜接触会引发过敏和刺激性出血,热与胃酸可破坏毒素,大量生饮活鱼血会中毒,黄鳝、鳗鲡、康吉鳗鱼.
  6.肝毒鱼;蓝点马鲛鱼肝脏内有高级脂肪类物质,会引起恶心、弱视、嗜睡.
  7.组胺毒素;好动鱼类肌肉发达,血液多,酶活性强,死亡后易生菌毒,游离组氨酸积累成毒,少有死亡.沙丁鱼、旗鱼、鲯鳅、鲭鱼不新鲜的最好不吃.
  8.蛇鲭毒素;鲻,蛇鲭鱼肉内含一定的酯类可引发中毒.
  9.真鲨毒素;一些鲨鱼肌肉、肝中的脂溶性成分,可致死,公牛鲨鱼、睡鲨.
  深海鱼大多也从食物中积累了类似毒素,其实大多可用于食物,但要注意好几类鱼的毒素,有毒鱼有的还是名贵海鲜,但有一定风险.
  深海鱼
  deep-sea fish
  见於大洋深处的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鱼类,通常在600∼2,700公尺(2,000∼9,000呎)以下.分属十多个科,特征是口大、眼大,身体某一或某几部分有发光器.发光器既用於诱捕猎物,也用於引诱配偶.深海鱼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压力极大,极寒冷和黑暗的生存环境而形成了这些特殊习性.深海鱼的栖息地是世界上最特殊的.由於深海中的竞争不如岸边或浅海中那麼激烈,使许多原始类群得以存活至今.最重要的深海鱼类群有深海垂钓鱼、蝰鱼及毛口鱼.深海垂钓鱼属角鮟鱇亚目(Ceratioidei),它们诱捕猎物的方法是摇动脊鳍的鳍棘作为诱饵;蝰鱼属蝰鱼科(Chauliodontidae),有许多夹状牙,是可畏的掠食性鱼;毛口鱼属钻光鱼科(Gonostomatidae),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鱼类.
  台湾过去对于鱼类的研究著重于珊瑚礁鱼类及其沿近海经济性鱼类的分类和其生物学相关之调查,反观在深海鱼的采集及研究方面较为欠缺,主要是因为没有可以采集深海鱼类的船只及网具只有在一些可拖到600-700公尺的底拖渔船的下杂渔获中发现若干.中研院动物所乃增购了长达一万公尺的钢缆,并在法国MUSORSTOM之指导下装在海洋一号研究船上可使底拖网具(beam trawl及otter trawl)作业达到海底数千公尺深.此外我们也自行设计制作了中层网(IKMT),使深海生物的研究不再只局限在底栖性鱼类的采集,在过去一年五次的航次中总共捕获到深海鱼类多达150种以上,包括有:鼠尾鳕科、巨口鱼科、褶胸鱼科、软骨鱼纲、深海鮟鱇亚目、….等.本次展览除了针对以上四个大类群作个别介绍外,其他各式各样长相奇特的深海鱼我们共挑选了18个科,在此亦作一综合性的介绍.
  科 名: Nemichthyidae 线鳗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中层及深海底栖
  特 徵: 吻部极端延长,成熟雄鱼下颚较上颚短且无法闭合. 眼大体长具胸鳍,背鳍、臀鳍及尾鳍相连在一起.Labrichthys与Avocettina此两属的脊椎骨数在170-220间;而Nemichthys此属脊椎骨数超过750节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属9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1种.俗称线鳗是因体长如鳗一般细长,却又比鳗的体型细,如线般细细长长故而称之
  科 名: Ophidiidae 鼬鳚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中层及深海底栖
  特 徵: 背鳍较臀鳍长或与臀鳍等长,肛门及臀鳍位于胸鳍末端下方.具鳞,许多种类鳃盖上有棘.最大的种类Lamprogrammus shcherbachevi(希氏软鼬鳚)可以长至2m
  其 他: 全世界共有47属218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5属7种.此科的分布极广,可由100m至2000m海底皆发现其踪迹,在深海的种类甚至眼睛退化至全无或只剩皮瓣痕迹,外型变化众多但皆为底栖性鱼类,属于广布性的一科
  科 名: Trachichthyidae 燧鲷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具眶蝶骨,腹鳍 1硬棘,软条 6-7;背鳍硬棘3-8,软条10-19;臀鳍硬棘 2-3 ,软条8-12.腹部鳞具鳞脊.种间的鳞差异颇大,部分种类具有发光器,最大可长至55cm
  其 他: 全世界共有8属44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3属3种.此科的鱼分布深度由100m-1500m.在某些地区(如澳洲)此科的其中一种具有相当的鱼类资源,为重要的渔获对象,一次捕获量甚至达到数百公吨,但在台湾地区目前仅捕获到体型较小的种类,对于其鱼类资源仍有待开发
  科 名: Synaphobranchidae 合鳃鳗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中层及深海底栖
  特 徵: 鳃孔位在身体下方介于胸鳍之前,少数几种胸鳍退化.脊椎骨数110-205
  其 他: 全世界共有9属30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4属8种.合鳃鳗顾名思义鳍两边的鳃孔虽然是分开,但鳃外部的皮瓣相连接,像两个鳃合在一起而称之
  科 名: Neoscopelidae 新灯笼鱼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体侧扁,上颚骨细长且由三块软骨组合而成,不具眼下骨. 臀鳍起点远离背鳍.部分种类具有发光器.大多为圆鳞而Solivomer此属为栉鳞,而Scopelengys 此属不具鳔,其他皆有鳔.脊椎骨数29-35节最大可至30cm.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属6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3种.此科的鱼与灯笼鱼科的鱼极为相似,两者大多都具有发光器,而此科的鱼较大且体色偏红,可与灯笼鱼科作一区别.
  科 名: Myctophidae 灯笼鱼科
  地理分布: 全世界
  深度分布: 中层及深海底栖
  特 徵: 脂鳍是由一盘状软骨支撑,具眼下骨.臀鳍起点在背鳍下方或略后.头部及身体具有整排或几组的发光器,仅一种不具.多数为圆鳞而其中四种为栉鳞,皆具鳔,脊椎骨数28-45.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1属225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5属17种.此科鱼种类颇多,但体型偏小约为5cm左右,为海洋中其他肉食性鱼类重要的捕食对象.已有许多研究证实其具有每日垂直迁移的情形,迁移距离甚至超过数百公尺,丰度分布日间最多在300至1200 m间;而夜晚最多在10至100 m.
  科 名: Alepocephalidae 黑头鱼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齿小而鳃耙多且长.鳃盖骨鳍条数5-13. 许多种生活在超过1000m的水层.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7属95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2属3种.此科的特征在于头部与身体的颜色不同,较为常见的种类即是头部呈现黑色俗称油鱼的黑头鱼.
  科 名: Rondeletiidae 红口仿鲸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头部箱型,皮肤表面光滑.侧线是由14-26组垂直的感觉孔组合而成.尾部软骨3块,脊椎骨数 24-27.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属2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1种.此科不具鳞片,侧线感觉孔呈现纵向排列为其特征.
  科 名: Moridae 稚鳕科
  地理分布: 全世界
  深度分布: 底栖
  特 徵: 背鳍一或二少数为三,臀鳍一或二.下颚须有或无,若具齿齿细微. 鳔与耳石相连以收集声音.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8属87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3属5种.此科为底栖性鱼类,分布由浅海至2500m皆有分布.此科的鱼腹面常具有发光器,而呈现黑色.
  科 名: Diretmidae 银眼鲷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无侧线,背鳍及臀鳍不具棘.背鳍软条24,臀鳍19-22软条.腹部具鳞脊.脊椎骨数20-32,最长可达37cm.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属4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2属2种.
  科 名: Eurypharyngidae 宽咽鱼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鳃孔小,与吻端距离长于与肛门的距离.鳃条骨数5,内脏游离骨数6.口非常大,齿小,胸鳍亦不明显.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属1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1种. 背部具有发光器,无垂直迁移的现象.
  科 名: Halosauridae 海蜥鱼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前上颔骨及颔骨具齿,背鳍在肛门前,且具9-13软条无硬棘.凹陷状的侧线延伸整个身体,而鳞片较大的侧线孔在身体两侧,约为30个侧线鳞数.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属15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1种.
  科 名: Ipnopidae 炉眼鱼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眼小或退化成盘状.无幽门垂,背鳍软条8-16,臀鳍软条7-19,胸鳍软条9-24 .鳃条骨数8-17,脊椎骨数44-80,Bathypterois此属中18种具有延
  长之胸鳍、腹鳍与尾鳍 .
  其 他: 全世界共有6属29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2种.此科的鱼属于底栖性鱼类,会利用延长的腹鳍及尾鳍站立在海底,而呈现三角形,故另有俗名称之为三角鱼.
  科 名: Melamphaidae 孔头鱼科
  地理分布: 除地中海及北极海外其他海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背鳍具有1-3个小棘,胸鳍1硬棘,6-8软条.尾鳍前端具 3-4 棘. 具圆鳞,鳞大但易脱落.无侧线或只有1-2个侧线孔,脊椎骨数24-31.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8属87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1种.眼部具有眶蝶骨,
  科 名: Notacanthidae 背棘鱼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侧线隆起在两侧,鳞小,每列至少50个以上.一些种类的腹鳍具有3个似硬棘的鳍条.以底栖性动物为食(如多毛类及腔肠动物),亦以浮游性甲壳类为食.雌性的数量大过于雄性数量,较大的狭首形幼鱼可能归属于此科.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属10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1种.
  科 名: Cetomimidae 仿鲸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表皮不具鳞,眼小或退化成痕迹.鳃耙3或4,无发光器,仅在肛门周围,背鳍及臀鳍底部具凹陷的组织.脊椎骨数38-59.生时体表颜色褐色或橘红色.
  其 他: 全世界共有9属20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1种.
  科 名: Setarchidae 囊头鲉亚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鲉科的鱼背鳍具硬棘11-13,有些具有毒性,而此亚科的特征在于侧线是连续的凹槽,体披圆鳞,下眼眶脊不明显.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属5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2属2种.此科的鱼属于鲉科下的亚科,而浅海的鲉科及俗称的石狗公或石头鱼,其肉质鲜美是高经济价值的鱼类,但深海的鲉科卖相及肉质皆不佳,故无经济价值.
  科 名: Bothidae 鲆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底栖性
  特 徵: 大多种类两只眼睛在左侧身体.鳍不具硬棘,背鳍起点在眼上方或前方. 背鳍和臀鳍接不与尾鳍相连接,肛门在盲侧.卵黄具一个小油球,多数种类具经济价值.
  其 他: 全世界共有21属154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2属27种.此科鱼类的分布很广,为浅海地区重要的鱼类资源之一.但在深海的种类肉质较软,易腐烂不易保存,因此食用的价值不高.
  以上几种为普遍可见的几类,再介绍几种价值高的食用鱼.
  银鳕鱼(鮋类,DHA含量极高,肉质鲜美,价格极高.)
  鳕鱼(鳕类,DHA含量高,壮骨疗伤,胰腺可提胰岛素.)
  鮟鱇(雌性可食,日本的上等食材.)
  蛇鳗(治疗风湿)
  海娥鱼(化痰养气,降血压)
  深海鳎(滋补品)
  黯鱇(治疗牙痛,胆汁含牛磺酸)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必修3第一单元
下一页:第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