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的前后矛盾

问题描述:

老师我学这篇文言文时发现文章有矛盾。 第一,文中讲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这个“弈者胜”就有矛盾,两人对弈,一定就有一人输、一人赢,他怎么能就说光是“弈者胜”呢? 第二,第一小节说“……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这个酿泉是泉水的名字。而后面又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一般解释都是说用泉水酿酒,我的理解是,把酿泉这泉水当成酒来喝,这样的理解好像也说得通,对不对呢?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0-10-1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解题思路: 详见解答。
解题过程:
同学你好:
首先要说的是小作者善于思考,敢于质疑。这一点在学习上是非常可取的。
老师先来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在这里欧阳修是要表现大家一同游玩的乐趣,所以说弈者胜。胜者当然高兴,这不难理解。那输者呢?输者其实也高兴。就如同钓鱼,钓者的乐在不于鱼,而在于钓。在作者为了文章的简洁,所以没有必要再说“败者乐”了。就如你所说,既然是下棋,当然是两个人下了,那么这个胜了,那个呢?肯定是败了(也可能和棋),不言自明了。
第二个问题,酿泉:用酿泉(的水),名词作状语。为:酿造。酿泉为酒:用酿泉的水来酿酒。这是老师的看法,也是我们使用的资料上所给的解答。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老师查阅了相关资料,顺便传给你,确实存在你的说的问题。但这些都是一家之言,我们还是应以我们所用的、国家提供的资料为准的。(资料在下面)
初三(11)班何迺恩、王清漪等几位同学问我,语文课本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一句“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其中“酿泉”一词当为何解,我没有多加思索,认为“酿”是动词,“酿泉为酒”即是“酿泉之水以为酒”的意思,几位同学对我看看,认为我的说法不完全对,“酿泉”一词非动宾结构,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乃为泉水之名,解释为直接以酿泉之水以为酒,我听后甚为吃惊,深感自己语文功底的浅薄,下课之后,立即查阅了相关资料,打算补上这一课。
关于这一泉水,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称“渐闻水声潺潺,而泻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欧阳修对这一清泉情有独钟,认为这股水泉为石山所酿造,命名为酿泉,这当然是说得通的,但是有的版本却把文章中的“酿泉”称之为“让泉”,比如清人黄协埙在《锄经书舍墨》中就提到“:《醉翁亭记》‘渐闻水声潺潺,而泻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历史上知州王赐魁曾立碑泉侧,石碑上即题为“让泉”,对于文字资料我还是有些不放心,特地又在网上花了很大力气找到了题字的照片,上面果真题为“让泉”。
既然酿泉不是此泉的唯一名称,所以“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中的“酿泉为酒”未必就是指直接以酿泉之水以为酒。如果确实这么解释,直接以酿泉之水以为酒,那也就是说泉即为酒,酒即为泉,两者融为整体,那下面“泉香而酒洌”又把泉和酒分开来说,似乎前后有所矛盾。另外,从古文工整性上来看,“临溪而渔”中“临”是动词,那作为对仗,“酿泉为酒”中“酿”也应该是动词,所以,我还是比较赞成原来的那一解释,即“酿”是动词,“酿泉为酒”即是“酿泉之水以为酒”,当然,我外行凑个热闹,有失偏颇之处,还请语文老师对我多加指点。
我也遇到了同样问题,学生问到的“酿泉”问题,我认为把“酒”当成动词就合适了,酿泉的水当成酒。下文的“泉香而酒冽”应该是文章的语言对称,这样就好理解了。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句中“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一般教材和参考资料都翻译成“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可是,有的资料把这句翻译为“用泉水代替美酒,泉水清澈,似乎觉得酒香浓郁。”究竟哪一中翻译合理呢?我看还是后者妥当些。
首先,文章此处写太守野宴,与民同乐,这宴席最大的特色就是简朴,你看,一切菜肴都是就地取材:“临溪而渔”,可见鱼是就着酿泉边现取的,“山肴野蔌”也是捕捉或采集自琅琊山中。简朴的宴席符合作者不铺张浪费,不增加老百姓负担的爱民思想。既然如此,宴席中花费较大的美酒为何要去精心酿制呢?何况作者“饮少辄醉”,并不善饮,以水代酒,未尝不可。
其次,“酿泉”又名让泉,据说其水清澈,可以酿酒,故又名酿泉。可见,泉水清澈,闻名遐迩,翻译成“泉水香”,缺乏依据;再说,如果翻译成“泉水香”,那么泉水这一显著特点前文并未提到,而是说“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水清才有“潺潺”之声。翻译成“泉水清澈”,较为妥当。
再次,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音韵和谐之美,诗歌讲究平仄押韵,优美的散文也有这一特点。《醉翁亭记》就是一篇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的散文名篇。“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此句是个对偶句,为了使平仄大体符合要求,故作了必要的调整:把“泉洌而酒香”改为“泉香而酒洌”,以营造一种音韵美。这一做法在古诗中屡见不鲜。如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实际语序是“坐爱枫林晚停车,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甫的《望岳》中的“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语序实际是“层云生荡胸,归鸟入决眦”;王勃的“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的实际语序是“三秦辅城阙,烽烟望五津”等等。这些诗句的特殊语序都是平仄对仗的要求使然。古人这样作,使诗文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富于理趣,耐人回味。“泉香而酒洌”,使人觉得清澈的泉水与香气浓郁的美酒融为一体,清泉就是美酒,美酒就是清泉,不能不为之陶醉了。
第四,既然“醉翁”一号只是作者夸张的写法(作者时年不过四十岁,他在《题滁洲醉翁亭》中说:“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不过是借以表达贬官后的愤懑心情的一种方式,那么,作者寄情山水,看到滁洲百姓安居乐业,面对山中宜人的美景,作者怎能不为之陶醉?可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与民同乐。酒醉是表象,陶醉在与民同乐之中才是实质。
最终答案:略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