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为了荆州和刘备翻脸、破坏孙刘同盟?

问题描述:

孙权为什么为了荆州和刘备翻脸、破坏孙刘同盟?
荆州的重要性难道胜过东吴联刘抗曹的战略方针?
有人说“荆州四战之地,无险可守,荆州水军优势荡然无存,又得罪盟友,把自己暴露在两大敌人之下.实乃不智之举.东吴的正确战略应是攻取淮南,所谓守江必守淮,淮南寿春为其首都秣陵门户,取得寿春,可继续攻打徐州,总之要以淮南为跳板,再徐图荆、徐二州.因此虽然吕蒙之计得逞,但可以说从全局来看,东吴为以后的败亡埋下了伏笔.”这话对吗?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2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夺取荆州不是战略失误,是孙权必须做的.
这一点刘备集团应该想到的,就是刘备一旦拿下了益州,荆州的压力会变得空前巨大.因为刘备有南郡,或者有荆南四郡的时候,他的力量还很弱小,孙权还可以不紧张.你把蜀郡和汉中都拿下,整个长江上游都是你刘备的,孙权肯定紧张.这一点,刘备集团的人应该预料到,但是没有预料到.等到关羽丢失了自己的生命,也丢失了荆州的时候,刘备就感到紧张了.荆州是丢不得的,必须把被孙权夺去的荆州再夺回来,于是才有了“夷陵之战”.
荆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基地,对刘备来说,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对孙权来说,它可以使孙权的势力从江南向长江上游伸展,同时也可以解除上游对孙权的威胁.这样一个地盘,大家都是必争的.
为什么不等刘备打败曹操再动手?
(1)曹魏不好打,刘备虽然在汉中得胜,但是曹魏元气未伤,曹操老骥伏枥,刘备何年才能打败曹操?他能打败曹操吗?
(2)假使刘备真的打败了曹操,岂不是更加强大?孙权还能动得了他吗?
应该说,孙权打荆州,时机是掌握得非常好的.
关羽初战告捷以后,就处于相持阶段,与曹仁的守军、徐晃的援军相持不下.此时的关羽已经进退两难.如果关羽拿下襄阳和樊城,他的力量是不够的,只能从他的根据地——南郡的公安和江陵抽调军力增援;而公安、江陵是关羽在荆州的大本营,这些地方的守军主要是防备孙权的力量,一旦抽走,关羽的后方就非常空虚.所以,此时的关羽非常犹豫.这时吕蒙献计“忽悠”关羽,使其上当,放心地把南郡的守军一拨一拨地抽调到了襄樊前线.
于是,吕蒙白衣渡江,发动突袭,兵不血刃拿下公安、江陵,吞并荆州,一举消灭了关羽.这一系列行动,可以说是极为成功,手段堪称高明.
2、东吴“联刘抗曹”的战略方针已经改变,孙刘同盟破坏是早晚的事,也是必须的事.
孙权和曹操的勾结,不但出乎关羽的意料,也为许多人所想不通.孙权和曹操不是敌人,和刘备不是盟友吗?怎么会和曹操化敌为友,和刘备反目成仇?其实,在多边政治关系中,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敌人可以变为朋友,朋友也可以变为敌人,全看利益所在和形势如何.赤壁之战时,曹操是最大的威胁,当然要和刘备联盟.但现在,刘备在“接”得南郡,夺取益州,据有汉中之后,又占领了房陵(今湖北省房县)和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刘备的地盘已经越来越大,而且连成一片.如果关羽再拿下襄阳、樊城,对江东的威胁就大了.作为一个长江下游的地方割据政权,江东集团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刘备和关羽在自己的上游越做越大.这已经不是“吞刘”以“自大”的问题,而是“扼刘”以“自保”的问题了.
关羽虽然是“大意失荆州”,有“一时疏忽”的成分在其中,但是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必然发生的事情.
孙权集团曾多次派人向刘备讨回荆州,但都无功而返.但事实上,荆州是曹、孙、刘三家都想要的兵家必争之地,谁都不会放弃对荆州的争夺.在孙权集团这边,原来极力主张联合刘备的鲁肃去世后,接替鲁肃的是新一代的领袖吕蒙,而吕蒙是主张“吞刘自大”的.因此,吕蒙接任后,孙权集团“吞刘自大”的呼声日益高涨,荆州的问题也就显得非常紧张、非常敏感.
关羽是一代名将,但却不是政治家,对于政治问题缺乏必要的敏感.
拿下荆州对于孙权集团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使孙权的势力从江南向长江上游伸展,同时也可以解除上游对孙权的威胁.孙权曾派人屡次索要荆州,刘备拒不归还,这使得两家的关系急剧恶化;但是东吴大都督鲁肃是主张维护孙刘联盟的,而且鲁肃在前线和关羽两军相对的时候,做了很多的工作,不希望两家翻脸.同时远在成都的诸葛亮也是主张维护孙刘联盟的,因此两家一时还没有开打.
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吕蒙接任了东吴大都督.吕蒙就向孙权密呈计策,说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对抗曹操是不是一定要依靠关羽?
因为这就是鲁肃的主张嘛,说曹操是更凶恶的敌人,为了对付这个更凶恶的敌人,我们对关羽得好一点,得靠着他.吕蒙说,未必.吕蒙对孙权说,主公完全可以派孙皎据守南郡,潘璋进驻白帝,蒋钦率军一万在长江上游弋,末将自己为主公前据襄阳.只要有这样一个战略部署,我们还怕什么曹操(何忧于操),又何必一定要依靠关羽呢(何赖于羽)?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问题:关羽是否可靠?吕蒙说靠不住.吕蒙说,关羽君臣,(实际上就是指刘备、关羽这一伙人)巧取豪夺,反复无常,根本就靠不住,绝对不是我们的依靠对象,也绝不可以视为自己人(不可以腹心待也).他们是迟早要和我们翻脸的.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对我们下手,只不过因为主公您神武圣明,末将等人也还活着.如果现在不先发制人,那么,等我们这些人都呜呼哀哉了,还搞得定吗?所以关羽是靠不住的.
孙权认为很对,但是孙权还有一个问题,于是孙权就和吕蒙说:你看,我们是先打徐州呢,还是先打荆州?吕蒙说,徐州好打,拿下徐州并不成问题,但是守不住.因为徐州这个地方一马平川,是北方的骑兵纵横驰骋的战场,我们拿下了徐州,今天拿下,明天曹操就派人来夺,我们没有个七八万人你别想守住.不如去打荆州,荆州既能够拿下,我们也守得住.孙权说,好.于是定下了这样一个战略目标——拿下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的七月份,关羽发兵攻打襄阳和樊城,这就是著名的“襄樊战役”.吕蒙“白衣渡江”,从背后袭杀了关羽,夺取了荆州.
3、楼主引用的那段话不正确,孙吴没有“把自己暴露在两大敌人之下”,孙权是与曹操结盟之后才进攻关羽的,而作为政治上的盟友,曹操和刘备都不可靠,只是利益使然.
说“为以后的败亡埋下了伏笔”更是扯淡,孙吴灭亡是因为它是“非士族政权”,而在当时的历史形势下,士族地主阶级统一中国,已经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4、孙吴灭亡的根本原因.
孙吴和蜀汉一样,原本没有资格建国.孙权的父兄靠着武力抢了一块地盘,但那在理论上只是帝国大厦里面的一套公寓,孙权自己是没有房产证的.
孙权的建国路线和战略方针就是“江东化”,亦即“本土化”.东吴政权的主体,原本是以周瑜为代表的淮泗将领,和以张昭为代表的“流亡北士”.这些人都是外来力量,党羽不多,势力不大,根基不牢,可以放心使用.但也正因为如此,孙权不能单靠他们来建国.单单依靠淮泗将领和流亡北士,东吴就永远是一个飘忽的政权.因此,孙权只能“江东化”,也必须“江东化”.于是,他毅然将一部分政权和一部分兵权,分别交给了顾雍和陆逊.在孙权那里做官的吴郡“四大家族”(顾陆朱张)子弟,更是数以千计.这样一来,江东士族就和孙吴政权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孙吴政权的利益,就是江东士族的利益.即便为了保护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利益,江东士族也要捍卫孙吴政权.这正是孙吴在三国当中治理得最差,持续时间却又最长的原因之一.
但是,一切策略都是双刃剑.“江东化”虽然夯实了孙吴政权的基础,却也改变了孙吴政权的性质.前者是孙权希望的,后者则是孙权害怕的.这就使得孙权内心分裂,心理变态,作风刚愎,作为乖张,对江东士族更是疑神疑鬼.事实上,孙权临终时指定的顾命大臣,一个大将军诸葛恪,一个会稽太守滕胤,都是“流亡北士”的后代.孙权是至死都不真正相信江东士族的.因此,孙权淫威独擅,用刑严峻;东吴言路不通,离心离德.吴国成为内部最不稳定的国家.更何况,江东士族也斗不过北方士族,因此孙吴终于亡于晋.
魏、蜀、吴,在本质上都是“非士族政权”.因此,他们与士族阶级都有矛盾,有冲突,有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正因为坚持,所以蜀汉先亡.正因为放弃,所以曹魏也亡.正因为妥协,所以孙吴尚能苟延残喘,却也不得不亡.因为只有晋,才是完全彻底的士族地主阶级政权.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格子里面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