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客家民居

问题描述:

有什么客家民居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2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粤港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
一、方形围楼
方形围楼有多种形式,如闽西式方形土楼和粤北的方形碉楼等等.方形围楼又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之分.“闽西式方形土楼”,是指用数层高的夯土墙四周围合,围内各层多为木结构的通廊式住房,中心成形一个矩形内院的夯土建筑,它对外封闭、对内敞开,庞大的外观,如同一座坚固的土堡.这种方形围楼在与闽西邻近的广东饶平、蕉岭、大埔、丰顺有零星分布.
二、圆形围楼
圆形围楼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真可谓鬼斧神工.这种环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圆形的布局、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圆形土楼与方形土楼一样,分布在与闽西邻近的粤东大埔、饶平、蕉岭、丰顺一带,土楼内房舍结构多为单元住房.
圆形围楼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真可谓鬼斧神工.这种环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圆形的布局、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圆形土楼与方形土楼一样,分布在与闽西邻近的粤东大埔、饶平、蕉岭、丰顺一带,土楼内房舍结构多为单元住房.
三、半月形围楼
半月形围楼主要分布在与闽西交界的广东大埔、饶平等地.饶平的饶洋、上饶、上善数量最多,其次是大埔的桃源,梅县东部也有零星分布.半月形围楼,外形与兴宁、梅县地区的围龙式围屋的后围相似,有的以两个或三个半月形重叠,高二层,第一层为单元式住房,围与围之间有宽约数米至十余米不等的巷道.粤东半月形围楼多见单围,半月形内环广场中间建有二堂或三堂式的祖祠,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亦有环内空旷的半月形围楼,空地作为晾晒东西和举行活动的空间.
四、椭圆形围楼
椭圆形的客家围楼,据深圳博物馆黄崇岳、杨耀林先生调查,发现六座.饶平饶洋蓝畲村的泰华楼,与“闽西式”通廊房结构的圆形土楼相比,在外形上有所变化.兴宁黄陂石氏中山公祠、罗岗刘氏恒丰楼和大埔湖寮黄氏中宪第,外形虽呈椭圆形(中山公祠为“螃蟹形”),但其用材、建筑结构与“闽西式”圆形土楼有很大的差异,平面布局与围龙式围屋比较接近.
五、八角形围楼
八角形围楼,是方形、圆形土楼的综合体,其建筑方法、用材和建筑结构与圆形土楼最为接近,而其施工难度要大得多.建筑这种多棱角的楼宇,就居住使用面积和舒适便利等方面与方形、圆形土楼相比,看不出其有优越性.这可能与风水有关.八角形土楼仅在广东饶平发现两座,其中三饶南联村道韵楼内的黄氏居民,操潮汕语,但他们认同其祖先是客家人.
六、围龙式围屋
围龙式围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兴宁、梅县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衍播东江流域以及环珠江口的深圳地区.围龙式围屋是广东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规模宏伟,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民居建筑.
围龙式围屋的主体是堂屋.所谓堂屋,即中轴建筑为方形厅堂,最少的为二堂,一般三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上敞堂为祖公堂,中堂为议事厅,下敞堂进深小,呈长方形,为门厅.堂屋两边有衬祠,一般以巷径隔出明间、次间、梢间和尽间.堂屋两侧为横屋,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花头.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最大规模的为十横五围龙.围龙式围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蔚为壮观.门前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
有一部分围龙式围屋,出于防御的需要,在外横屋前后建碉楼,碉楼往往高出堂屋一层,故又称之为“四角楼”或带四碉楼的围龙式围屋.围龙式围屋围数的多少,取决于家族的发展状况和地形位置等因素,一般在初建时仅一围,以后不断增加.
七、四角楼及其他角楼
分布于粤东北地区的四角楼,与“闽西式”方形土楼和赣南“土围子”有着渊源传承关系,更突出其防御功能.
四角楼的主要特点是方形(更准确地讲是长方形)围屋四角加建碉楼.四角楼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变化多端,粤东与粤北两地又有各自的特点.
粤东四角楼一般中轴为堂屋,以三堂居多,左右横屋和上堂外墙相连成围,四角建高出横屋和堂屋一至二层,即二至三层的碉楼,碉楼凸出檐墙一米多.正面三门,中间(堂屋)为大门(正门),左右两侧横屋为小门(侧门),门前与围龙式围屋的布局相同,照例有禾坪、前护墙、半月形池塘.禾坪两头建出入“转斗门”.有些四角楼中间不建堂屋,形成大空间,四周杠屋环列,这种布局有利于防卫,如兴宁岗背“躲世围”,当地传说,每逢战乱或闹匪,附近村庄的居民迁入该楼躲避固守.
粤北和河源四角楼更富于变化,除碉楼顶装饰呈各种锅耳状外,有带二碉楼、四碉楼、六碉楼或八个碉楼和一望楼者.
八、堂横式围屋
堂横式围屋,其基本结构在中心轴线上为二堂(厅)或三堂,最多者达五堂,两侧加横屋.这种传统屋式粤东客家人称之为“府第式”,福建称为“五凤楼”.此类住宅对地形适应性强,比较适合人们聚族而居、几代同堂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分布地域广、数量多.它与围龙式围屋的主要区别在于后面不带花头和围龙,突出了客家民居的平面结构与特点:保持中原地区四合院、殿堂式结构组合特色,即厅堂、天井、天街、禾坪、池塘等配套成为一体,既完整,又实用.
堂横式围屋的造型特征,是以中轴线上的敞厅堂、敞廊和天井构成三位一体的厅井空间,左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无论是中轴或横屋,均以“四架三间”为基本构图,横屋偶数对称.整座楼宇的造型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高横屋低.由于整体结构高低有序,屋顶瓦面层层错落,成叠式瓦面,一般为五叠,一层层的瓦顶瓦檐有如五凤展翅,故有人将其称之为“五凤楼”.
九、杠式围楼
杠式围楼是客家民居中较为简单的一种类型,因其纵向排列,山花朝前,故称杠式围楼,又因纵列式横屋如同轿子两侧之杠杆而得名.杠式围楼最少有二杠,多至八杠.在杠式围楼中,堂屋被夹在杠与杠之间,显然夸大了“杠”,缩小了“堂”,抬高了“杠”的高度.但在平面布局上,堂仍具有决定朝向的作用,而且必须正对大门.
杠式围楼与围龙式围屋在建造原则上有所不同.围龙式围屋是先建堂屋,后建横屋和围龙,随着家族的兴旺不断向外扩展.而杠式屋的建筑原则是,根据经济条件,首先建造最简单、实用的杠屋,留出空间待经济条件许可后再建造祖堂. 另一因素是受到风水地理的影响和限制,风水先生根据阴阳五行测算建造屋式,如梅县白宫丘氏大夫第“牛角屋”,本是六杠屋,根据山形,在边杠屋末端加建围龙,围龙仅包一半,并未围拢并且在堂屋后檐墙两侧挖圆形水井象征牛眼,成了“牛角屋”.杠式围楼,在粤东的梅县、大埔分布较多,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香港地区的杠式围楼多在形式上有变化,而且小巧玲珑.
十、城堡式围楼
城堡式围楼,外墙用“三合土”夯筑或青砖垒砌,是东江流域和深圳、香港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是堂横式围屋、围龙式围屋和四角楼的综合体,并吸收了广府民居的优点发展起来的.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兴梅客家民居堂屋、横屋、禾坪、月池、转斗门的主要结构,四周被二层围楼包围起来.有些围楼在保留四角碉楼的基础上,在后围中央增建“望楼”,望楼是全楼的最高点.围楼顶层周围建成通廊“走马楼”.
围楼外部装饰有两大特点:一是四周檐墙上建女儿墙,檐额用青砖砌作数层菱角牙子;二是碉楼、望楼顶端两侧(山花)大都做成“锅耳”状,并有挑头装饰.内部结构的建筑形式有较大的变化,围楼四周(前排称倒座)是二层或三层高的单元式住房,内低外高,通常是一厅、二房、一天井、二廊.堂屋、横屋多为二层高的单元式房间.正门楼占一单元,进入大门穿过门厅为天街,天街将围楼和堂屋、横屋隔开.有些大门内建仿牌坊式建筑,上有灰塑图案和石刻.
十一、围村
围村,就是将一个村庄用围楼或围墙围拢起来,故有人称之为“寨”.围村深沟高垒,固若金汤,显然是出于防御的需要.客家围村的分布主要在客家人与潮汕人或广府人的临界点或杂处地.在粤北和深圳、香港地区有较多的实例.
深圳的客家围村,既受广府围村的影响又保留了客家民居的传统.主要特点是横纵成行成列的房屋,四周被围楼或围墙包围起来,平面呈方形,四角设碉楼.围内的住房多为单元房,有斗廊式或“大齐头”(一厅一房).单姓围村在中轴线上设祖公堂,而多姓围村则各有祖堂.大门口有禾坪和池塘,这是与广府围村的主要区别之一.
客家围村有的呈方形,有的呈不规则的圆形.围内房屋有的排列有序,有的比较凌乱.此外,围村内的住房有单间式的,也有堂横屋和单元式的,还有一间房中间建隔墙成了套间或“背靠背”前后开门的,形式多样.而粤东丰顺建桥围村则四面环水,围内是一座座独立的堂横屋.
十二、碉楼
在粤东、粤北以及河源、惠阳、深圳和香港等地区所见的客家碉楼,大都与围楼、围龙屋或“斗廊屋”结合在一起,且多为四角楼.惟独在粤北始兴等地区可见独立存在的大型碉楼,建筑占地面积200~400平方米不等,有四五层高.碉楼内有天井和水井(少数无天井),有的还设有祖(神)堂.每层楼均为通廊式单间房,有木楼板和走廊.外墙用大卵石和青砖砌筑,厚1米有余,特别坚固.全楼只有一个大门,条石门框,内装铁皮木门、木杠、铁栅等四五重屏障,门上还有防火水槽,真可谓固若金汤.一个村可建几个互为犄角的碉楼,以保护全村的安全.遇有匪贼或战事,村民们便扶老携幼进驻碉楼.这也是粤北客家建筑文化中的一绝.
十三、中西合璧式围楼
中西合璧式围楼的建筑年代较晚,最早在清代末期,但大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的产物.漂泊海外的客家游子们在国外经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恋民族的传统生活,荣归故里后置田建屋.他们受到南洋各国及西洋文化思想的影响,采用传统的围龙屋或堂横屋的平面布局,局部稍作改动,如有些屋式将弧形的围龙和花头部分变成了长条形、直线形,横置如枕,当地人称“枕头屋”,如梅县南华又庐、万秋楼、联芳楼等.门窗、厅堂加之西式装修,特别是增设阳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传统建筑焕发出清新的气息.
十四、自由式围屋
所谓自由式,是指没有明显的布局规律的一类客家民居形式.屋主人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并结合财力和用地情况,建造居住舒适、外形美观而又符合客家传统民居风水学中阴阳五行理念的建筑.
十五、香港客家围屋
香港地区客家围屋的形式主要有堂横屋、杠式屋、凹字形排屋以及城堡式围楼和中西合璧式围楼等.
客家人较集中居住的新界北区以及元朗大旗岭、八乡、十八乡等以杠屋、凹字形排屋最为常见.杠屋小型化,仅见单杠和双杠二式.单杠式在距前檐墙数米处建与前檐墙等高的围墙,围成前院,开侧门出入.凹字形排屋以新界北区分布最广.所谓“凹字形排屋”,即以多单元“锁头屋”连结而成.
柴湾罗屋是吸收广府居住文化较为典型且年代较早(清康熙年间)的斗廊屋.
元朗阴华居、岭梅庄和杨家村年代较晚,均建于清末,它们是典型的粤东式堂横屋.
荃湾陈氏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三栋屋,形式较为特别,它的平面布局是介于堂横屋和城堡式围楼之间的一种形式.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