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的开放性试题

问题描述: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 , 仔细揣摩烛之武 佚之狐 秦穆公 晋文公 郑伯 ,从他们的言行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0-10-0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解题思路: 结合文中语句来理解
解题过程:
1、郑伯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思维引导
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道理:
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2、佚之狐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思维引导:
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很明显他这是嫉妒,得了红眼病。
道理:
有些友情不要只看表面;抬举你的人未必是要帮助你。
3、烛之武
正面理解: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晋间互争霸权,权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终于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烛之武的言行,体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
开放思维:
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当权者(郑伯)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佚之狐)的嫉妒。
⑵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道理: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要敢于推荐自己,表现自己。
4、晋文公:
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5、秦穆公:
善于审时度势、明白各自所需
最终答案:略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