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的读后感或者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问题描述: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或者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我要的资料是要自己概括的,不要千篇一律的那些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0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起初,是在《南方周末》的一篇书评中读到这句话——“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由此,被震动.没办法不震动.其时,我正不断地被失败的利齿所啃噬,屡战屡败而屡败屡战.我的内心深处,极需要有一个外在的明证,好说服和宽慰自己:这样的坚持是必须的,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于是,几次三番地去那家书店,终于等到了它的出现.待一口气读完它,始知它的分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
“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更动.”
“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
信手翻开一页,你的目光就不能不被这些貌似平常的语句所触动.关于史铁生,我想大多数人除了对那篇堪称美文的《我与地坛》印象深刻以外,便是从各种报道中得知他的残疾与他的笔耕不辍.你可以敬佩他的顽强,也可以效仿他的文笔,但,你无论如何学不来他的坦然与豁达.因为,相比史铁生而言,我们都太幸运了,也太轻视生命的意义了.人的一生中,需要面对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多得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不期而遇的往往不是惊喜,而是意外,比如残疾,比如失意,比如一切的不公和怨怼.看看这些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吧,这些写于人生之上的哲学笔记.一个健全的身躯未必比一颗健全的心灵强壮,因为,惟有后者,才可能一以贯之地直面命运的挑战与不公.尤其在当下这个市声喧嚣,物质泛滥的尘世间,要保持心灵的健全是多么地不容易.因而,读这些从容而安详的文字,实在令我们这些身陷红尘而身不由己的凡夫俗子们汗颜,既而反省与沉思.
共六部分243则笔记式的随笔,涉及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它们既是间断的(作者的病情似乎也不允许他撰写长文),又是连通的,沉着,宁静,却又铿锵入耳.那是他以笔代步,以思想的高度和深度踏出的强有力的足音.这既是作者的人生笔记,亦可说是一册通俗哲学读本.其间,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或判断,也没有佶屈聱牙的语词、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于病痛的折磨中记录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辟的,是朴实无华的,又是鲜活无比的.正是通过他那双“对生命意义不肯放松的累人的眼睛”,读者可以藉此反观个人的懦弱与流俗,重新检索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选择,与作者一同追问和解答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
在很多作家的笔下,我都读到过它们对史铁生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与推崇.但这本《病隙碎笔》却没有通常的“序”和“跋”.我想,也许他的文字是无法概括也无法提炼的,惯常的方式不足以取代这些文字的真正意义.没有谁能担得起这份殊荣,而他,同样也无须其他任何注解.
在很多个辽阔无边的暗夜里,在很多个徘徊于取舍之间的瞬间,幸而,我的手边有这样的文字与思考,为我提供一面透视凡尘的明镜,拨云见日,窥见道路的尽头,仍将是精神的恒途.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必修3第一单元
下一页:第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