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历史课

问题描述:

如何上历史课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1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一 关于教材  \x0d老师要首先冲出课本的圈圈\x0d  只有老师首先不完全受课本的束缚,才能使学生不受课本的束缚.例如,在长征胜利周年,我在上学期初中和本学期高中中国现代史的讲授中,专门开辟课时讲述长征,并在课下组织了《遵义会议太阳升》的历史故事讲座.又如,结合越南形势,我在本学期高中中国现代史教学时,着重教授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的有关段落并联系了当前实际.我还为了促进学生们努力学习的热情,专门举办过一次题为《马克思勤奋学习的故事》的故事会,讲稿还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以上这些都冲出了课本束缚.有一个初二的学生韩世全给我写信说:“您经常用各种方式来使我们学好这门课程,使我们学的更深.比如让我们认识到敌人是纸老虎,它一定会被人民打跨的……”而我所讲的这些的确都不是过去课堂上学的,也不是老师讲的,几乎都是工作以后的自学所得.\x0d  我想,若是过去我的老师,尤其是大学教师能多给我们一些研读的机会,不把我们圈的太死多好!现在我是老师了,在教育革命的形势下,自己首先就要冲出课本的圈圈,同时还应该\x0d让学生冲出老师和课本的圈圈\x0d  我认为,只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才算做好了教学工作.\x0d  有一课,我讲了唐朝的吐蕃(藏族的祖先),还专门介绍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故事,自以为讲的生动活泼,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谁料到,第二节课有一个学生竟问我,“吐蕃是人名还是民族名?”看来,教与学还都有问题呀.\x0d  怎么办呢?我开始大胆地让学生当堂提问.例如,在讲《清朝的疆域》时,我在两课时中,都是以半堂课时间先让学生自学,并让他们提出阅读中的问题,我再在后半节课,针对问题讲述课本.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生动而又实际,如“清政府是不是侵略者”“‘改土归流’中的‘流宫’是什么意思?”“清政府为什么对东北有禁令?”……有的学生还在课堂练习卷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岳飞不是英雄,因为他镇压了农民起义.这些问题,我在前两年是不太注意的,只是对“课本”负责,讲完了就算.今天,学生们在自学的基础上想出的这些问题,就冲出了老师、课本的圈子,因而就学得生动活泼主动了.\x0d  还有一次,我在讲宋朝手工业的发展时说,当时景德镇的瓷器已经很有名了,并顺口说“人们形容宋瓷是‘薄如纸,蓝如天,声如磬’.”想不到几天后,一个不到15岁的学生区大年竟告诉我,他已经问了爸爸,查了书,“薄如纸,蓝如天,声如磬”的瓷器不是景德镇生产的.……\x0d  试想,如果学生们在中学时期就敢于冲出老师、课本的圈圈,大胆设疑并解疑,甚至提出一些‘独立之见’,那么发展下去,他们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是会更加有创造性的工作吗!   \x0d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应从历史教学的规律出发,正确地、有创见地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俗话说:与其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传授知识,授之以法.既要管教,更要管学,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就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x0d  一、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x0d  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就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而良好的阅读能力又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教材中历史概念较少,适宜学生自学的课文,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楷体字、图画说明、注释及竖体字等历史资料,很多是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学习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一课时,如果不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学生对课本中的重要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可能会忽略而过,或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刻.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使学生清楚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清军的反击方向,通过指导学生观看地图,使学生明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双方的形势及清军水师全军覆没的原因.在学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一目时,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时局图》和《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简表》,通过两者一对照,就使学生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认识.否则,有些学生只会把课本中的图画当成好看的画面来欣赏,并没有通过看图获得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x0d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增强学生疏理历史知识的能力.\x0d  记笔记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学生将来的自学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中,对课文中条理较清楚的部分,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列出课文提纲,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如《女真的勃兴和辽、北宋的灭亡》一课中,女真的勃兴这一部分条理清晰,我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根据课文列出提纲.大部分同学都能列出:女真的勃兴(生活;统一;抗辽;建国.)我在学生已经掌握女真发展线索的基础上,指出:生产力发展,女真力量增强,促进统一,统一的实现,团结一致,有利于抗辽,抗辽的成功,摆脱辽的控制,才能建国.学生通过自己的整理,再加上老师的点拔,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反复曲折,学生如果盲目阅读,会不知所云,为了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我在讲课中,要求学生做好如下笔记:苏格兰人民起义(导火线)→1640年议会斗争(革命爆发)→1642年内战开始→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宫廷政变,资产阶级、新贵族统治确立.通过这种简单明了的笔记方式,学生对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复、曲折性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x0d  笔记纲要如果做好了,学生复习时就能一目了然,更能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课堂笔记,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而且不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x0d  三、指导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纵横向联系,提高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x0d  历史学科具有严密的系统性,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或依存关系.因此,在讲课时,我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联系,并在学习中逐渐学会用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来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现象.如: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地方政权的割据叛乱,像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清朝的三藩之乱,在学习中,就要引导学生注意它们之间的共性,即这些叛乱都是地方政权对中央政权的蓄意挑战,其目的都是为了争夺中央的领导权,除靖难之役外,都是以中央政权的胜利,地方政权的失败而告终.这样一个纵向联系下来,不但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还不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将所学历史知识前后联系、古今贯通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纵向联系历史事件外,还要教会学生懂得中外历史的横向比较.如在学生学完《日本明治维新》一课后,我便引导学生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来横向比较、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成败的原因,通过比较,学生对19世纪末日、中两国发生的重大改革的一成一败便有了清晰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用这种横向联系的方法来看待世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x0d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横、纵向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x0d  四、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的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x0d  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历史学科的广泛兼容性.它包含了文学、哲学、法学、美学、音乐、绘画及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能够使人从各种层次、各种角度、各个方面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多元分析.如在学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回顾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草地的晚餐》、《老山界》、《七根火柴》这几篇文章,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这几篇文章中所发生的历史背景的理解.地理课上的地图知识、政治课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等,如果能在历史课堂中恰当、灵活地运用其为历史教学服务,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战国七雄》一课中,要求学生掌握七国的地理位置,我利用课文中的战国形势图,把七国的位置编成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这样结合地图一说明,学生一下子就把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记住了.像这种通过地图交待的知识点在教材中举不胜举,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地理课上的地图知识来掌握.而政治课上所学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对于学生理解历史教科书中为什么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后一种社会比前一种社会来得进步也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历史的学习,又加深了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解.\x0d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深深认识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是历史教学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广泛兼容性,把其它学科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x0d  五、引导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观察现实问题,力求做到学以致用.\x0d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学习它,就是要让历史为我们所用.历史包含前人的一切失败和成功经历,注意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与当今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历史在现实中发挥参谋、借鉴作用,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在学习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样一个历史现象:不管哪一个朝代,举凡经济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社会安定.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稳定压倒一切的道理,不仅过去如此,今天也一样.还有: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治国方式、做法都有所不同,象夏桀、商纣、隋炀帝等暴君骄横自大,目空一切,采取强权政治,结果落个身死国亡;而汉文帝、汉景帝和唐太宗推行休养生息的宽舒政策,则使国家繁荣昌盛,成为历史佳话.在教学中,我通过引用这一反一正的史实,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史实所蕴含的辩证原理,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联系到今天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的局面,就是因为执政的CCP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忠心拥护.这一事实更加深学生对CCP的热爱.再如:我在讲课中,把清朝闭关政策与唐朝全面开放政策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比较,学生便明白:只有改@革@开@放,吸收别人的长处,才能使祖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坚定不移地支持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方针.\x0d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如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台湾问题、印巴争端等等,我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的实用功能,这对于帮助学生摆脱所谓的学习历史无用论的困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x0d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那就如同给了学生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的大门,对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