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课标下学期历史前半段复习

问题描述:

高一新课标下学期历史前半段复习
急需高一下学期的历史前半段(前14课,共24课)的复习方针,麻烦各位前辈学长出手相助小弟一下!
1个回答 分类:历史 2014-10-1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 栽培谷物 与 驯养牲畜 ,开始农耕生活.
2、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稻作农业 与 旱地农业 同时出现 南北并立 的格局,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色.
3、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 聚族定居 ,形成最早的农耕聚落.
4、 夏 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5、黄河中游的 中原 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6、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 神化传说 的形式相传,反映了早期人类生活经历的几个阶段
7、陕西临潼的羌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羌寨遗址所呈现的 共同耕作 、平均分配 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8、 夏 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9、考古学家发现,时间上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 二里头文化 遗址.
10、 商 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11、我们国家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西周 时期,我国确立了礼乐制度.
12、 周公 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后世的儒家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分封 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 井田 制奠定了西周的经济基础.
14、商史因 文献 、 甲骨卜辞 和 考古资料 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15、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 礼器 ,器物的 大小形制 和 数量 ,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16、商朝虽然已进入青铜时代,但农业生产的工具主要还是 石器 和 木器 ,农业生产技术已有进步.
17、周武王率军在 牧野 战役中打败商军,建立周朝.
18、西周分封制和井田制之间的纽带是 土地和义务 .
19、商朝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 六书 ”规律,为我们探究商史提过提供了一手资料.
20、礼与乐的关系是 相辅相成 , 缺一不可 .
21、 商朝 和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比肩,合称古代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
22、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出现的两个时期是 春秋战国 和 三国两晋南北朝 .
2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 井田 制度的实质.
24、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农具 和 犁耕技术 的使用是新生产力的代表.
25、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 迁都洛邑,历史上统称 平王东迁 .
26、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
27、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儒、法 、 道 三家.
28、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目标是 富国强兵 .
29、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的权力,汉初 郡国并行 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基本消除.
30、汉朝初年的 清静无为 为汉武帝时代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打下了基础.
31、汉代时的 代田制 ,“用力少而得谷多”,成为当时先进的农业耕作方法.
32、战国时代,战争加剧,强国兼并弱国,最终形成了“ 战国七雄 ”.
33、秦朝建立起一整套体制,成为我国后世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秦在中央设 丞相 、 御史大夫 、 太尉 .地方设 郡 、 县 两级.
34、战国时前的变法改革蔚然成风,秦国的 商鞅 变法最有成效.
35、公元前209年 陈胜 、 吴广 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36、道家主张“ 无为而治 ”,幻想回到“ 小国寡民 ”时代.
37、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礼 和 仁 .孟子则由“礼”发展出“ 仁政 ”.
38、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显,最终导致 吴楚七国之乱 .
39、黄老之学源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学派.它以 道家 为主,兼采儒、法,主张守道遵法,礼法并用,达到“ 清静无为 ”的境界.
40、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屯戍误期 ,根本原因是 秦的暴政 .
41、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是 鲜卑 民族.
42、南方东晋与420年被宋取代,其后, 齐 、 梁 、 陈 三朝相继更替,历史上合称这四朝为“ 南朝 ”.
43、西晋曾实现短暂统一后又陷入分立,匈奴、、羯、氐、羌5个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后,纷纷建立政权 ,其中重要的有16国,史称 五胡十六国 .
44、北魏 孝文帝 改革是促进民族融和的典范.北魏政权要立国中原,必须仿照汉制,大力推行政治、经济改革,在地方基层实行“ 三长制 ”,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推行“ 均田制 ”,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还推行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的政策,如迁都洛阳,通用 汉语 、 汉服 、 汉姓 、 汉婚 . 并尊崇孔子,实行 礼 制,提倡 以孝 治国.
45、民族融和是 双向的 ,不仅北方游牧民族勇猛强悍的民族性格对中原农耕民族深有触动,而且胡文化中优秀部分也为汉文化广泛吸收.
46、南北朝时期, 畜牧业 生产技能和经验的输入推动了中原经济的多样化发展, 胡床 的传入导致高足家具日益流行.
47、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逐渐形成 江浙 、 湘赣 、 巴蜀 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
48、汉朝前的中国经济重心一直位于 黄河 流域地区.随着汉末战乱, 人口 南迁,先进的 生产技术 与 生产经验 的向南传播,到三国时期区域经济得到了发展.
49、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各方为增加自己的实力,大力推动各业生产,曹魏占据 北方 ,是经济的 重心 ,据此曹魏广泛 屯田 ,恢复经济; 蜀汉 据川汉天府之国的有利地形,兴修 水利 ,发展手工业,开拓西南;孙吴割据 江南 的优势自然环境,大力发展 航运 .他们的区域经济发展有共同的特点即: 因地制宜 .
50、曹操在 官渡 战役中以少胜多,击败实力雄厚的 袁绍 ,基本统一北方.
51、208年孙权与 刘备 的联军运用 火攻 ,在 赤壁 战役中大败曹操.促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
民族融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融合;一种是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互动而实现的融合.两种方式在南北朝以前是如何体现的?若仅采用第一种方式,能否顺利实现民族融合?
自上而下——出身汉族的冯太后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于是仿照汉制,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孝文帝自幼博学善文,具有精深的汉文化修养,亲政后,决心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他毅然将都城南迁至洛阳,还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自下而上——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迁徙时期,各民族在迁徙过程中形成相互杂居的局面,随之出现空前的民族大交融,更加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交流和学习,也促使游牧民族的“胡文化”与中原农耕居民的“汉文化”的震荡交汇,使民族间的亲善友好美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就为我国重新统一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若仅采用第一种自上而下方式,能否顺利实现民族融合,可从孝文帝改革政策的强制性和推广
的果断性两方面来说明.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dc2inr3qec3r2
下一页:这样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