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生活在哪个年代?的作品特色?

问题描述:

王羲之生活在哪个年代?的作品特色?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1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王羲之 (303?—361?)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大书法家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罩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是我国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公元到321-379年)代表作《兰亭集序》开头部分的内容.这篇序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它和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有什么关系呢?
兰亭修禊
《兰亭集序》中的“永和”,是东晋穆帝的年号.永和九年,是公元353年.兰亭在当时的会稽郡境内,会稽郡的治所在山阴,即今浙江省绍兴市,兰亭就位于山阴郊区.兰亭一带山明水秀,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喜爱游览的地方.后来兰亭的建筑虽有所变更,但至今仍是绍兴的一大名胜.王羲之这次与其他名士来到这里是在夏历的三月初三日.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天来到这里呢?原来古代在这一天要举行修禊活动.修禊是古代人们为了驱除邪恶和疾病而举行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之所以选在河边,是因为水可以洗涤污秽,去灾防病.为了庆贺灾病的消除,人们便在河边宴饮,宴饮的时候让酒杯在河中随波逐流,流至哪一位的面前停住,这位便把酒一饮而尽,然后吟诗唱曲,以增雅兴.
公元前353年的这次在兰亭的修禊活动之所以被载入史册、为人们所乐道,主要就是由于王羲之为参加修禊的人们了一篇集序.这篇序言从内容看既写景又写情,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感触;更主要的是从书法的角度看,序文写得龙飞凤舞,气魄豪放,把书法艺术提高到当时的最佳境界.全文324个字,字字清晰.文中共有20个之字,各有风彩,绝无雷同之处.因此,这篇序文被后世视为珍宝.
吸收与独创
王羲之在东晋时曾做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写兰亭序时只有32岁.一个刚过30岁的人在书法上能有很高的造诣和他自幼便勤学苦练分不开的.王羲之在六、七岁在习书法,他的叔父王廙是当代的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深受他的影响.王羲之又拜卫夫人为师,卫夫人更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她的书法又得到楷书字体的开创者钟繇.她说过的一句名言是,写字的时候“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在名家的指点下,王羲之学习书法简直入了迷.他整天拿着笔写,走路时不能拿笔,就用手指在自己的衣襟上比划;坐在那里和别人谈话时也不停地用手指在衣裳上比划,时间一长衣襟都被戳破了.他成名后,在给别人的一信中说过:“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使之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张芝是东汉末年的书法家,善写行草,后人称其为“草圣”.王羲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张芝曾用水池中的水磨墨洗笔,久而久之,水池全变成黑色了.要是有张芝这种刻苦精神,其成就未必比张芝差.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要比张芝大,他所下的刻苦钻研的功夫是要会超过张芝的.然而王羲之学习前辈的书法经验,并不完全是模仿和继承.他博采各家之长,经过自己的融合贯通而创新,独成一直体.别人曾这样评论王羲之的字体:“割析张公(指张芝)之草(书),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指钟繇)之隶(书),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因此,刻苦钻研,善于集各派之长而独创一家,是王羲之成为书圣的主要原因.
书成换白鹅
王羲之的家族在东晋时是个名门大族.在这个大家族中,和王羲之年龄相仿的青年人有好几个.当时担任太尉的郗鉴想替自己的女儿选择一个女婿,就派自己的门生来到王家去观察.那几个年轻人听到郗家来人选婿,着实地打扮番,并摆出一副斯文的样子,令人看了反而感到肉麻.当时在王府中,惟有一个年轻人独自坐在东床,毫不在乎地埋头而食,神态极其自然.来人把看到的情况如实地向郗鉴作了汇报,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这个年轻人正是王羲之.后世人们把“东床选婿”或“东床快婿”作为成语,形容找到称心如意的女婿.后来郗鉴的女儿郗璿嫁给了王羲之.郗璿的书法水平也很高,有的署名王羲之的书笺实际上是郗璿的代笔.
王羲之年轻时的书法水平赶不上当时的名家庾翼和郗愔,可是到了王羲之晚年,别人对他的评价就不一样了.庾翼曾给王羲之写信说:“当初我曾保存有10张张芝写的草书,我认为它是我看到过的最佳作品.可是在西晋末年过江南渡时遗失了,自己非常惋惜,觉得再也看不到佳作了.前些日子我偶然看到你写给我哥哥的信,你的书法已达到焕若神明的地步,使我仿佛又看见最好的作品了.”可见,活到老学到老,才使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王羲之在世时,他的作品就已被人们当作珍宝竞相收藏.人们说他的书法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山阴县的一位道士了解到王羲之对鹅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就专门养了与小群鹅.当王羲之路经道观看见这群鹅时非常喜爱,想买回去,道士说:“您只要替我抄一份道教经书,我就以鹅相赠.”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完后笼鹅而归,甚是高兴.有一个卖竹扇的老婆婆,在街上叫卖.王羲之路过这里,就在每把竹扇上写了几个字,对老婆婆说:“你就说这是王右军写的扇子,每把一百钱.”果然,路过的行人竞相购买,不一会儿扇子就卖光了.
王羲之的几个儿子都很钻研书法,其中以王献之的成就最大.在王献之七、八岁时,有一次他正在练字,王毒草之站在他的背后,猛然从他的背后拔他的笔,竟然没有拔掉,可见王献之用力的专注.后世把他与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