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高中议论文关于豁达的胸襟方面800字

问题描述:

急求一篇高中议论文关于豁达的胸襟方面800字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1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豁达胸怀与和谐社会
今日的社会日益纷繁复杂.头顶上的蓝天有时也有乌云;脚底下的大地并非尽是平坦之道.让人烦恼、忧愁,甚至无法容忍的事情经常摩肩接踵而至.这就要求一个人应有胸怀、有肚量、有涵养.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不计较一言一语一事的得失.通过个人的胸怀、肚量、涵养来顾全大局,构建和谐.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胸怀、重涵养的民族,这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点.春秋时期有个“管鲍之交”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两个好友,共同做买卖,一起从军打仗.合伙做生意时,鲍的本钱比管的多,赚钱后管却多拿一份.旁人不服,鲍为管辩解,说他家里穷,理应多拿一份.打仗时管仲往往躲在后面,撤退时他跑得最快.别人不满,鲍叔牙仍为他辨解,说他家有老母亲,是出于孝顺之心.鲍叔牙的胸怀感动了管仲.后来,他们成了患难之交,携手干出了一番成功事业.
胸怀,是一种肚量.俗话说:“宰相肚里撑得船”,就是允许别人的反对,不计较别人的态度.史书曾载:完璧归赵后,由于蔺相如功绩共认,赵惠王封其为上卿,位于廉颇之右.廉颇是位老将军,见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居我上”,十分不满.宣称:“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认为:“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便处处忍让,表现了豁达的胸怀,历史上留下了千古传说“将相和”的故事.
胸怀,是一种涵养.遇到不顺心的事善于自我解脱,即不急不躁,从容冷静.拿得起放得下,不耿耿于一时之得失,这是一种令人敬重的涵养.清朝年间,安徽桐城有个名叫张英的人,官至文化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其父就是备受雍正帝、乾隆帝倚重的清朝大臣张廷玉.张英老家在桐城与一吴姓为邻.宅旁有块空地被吴家占用.吴家越界当属无礼.堂堂尚书门第,家人此能坐视受辱.遂驰书于京都.张英阅书信后赋诗一首寄回家中:“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4句小诗劝说,语气谦和,豁达胸怀跃然纸上.吴家既感动又佩服,也让出了三尺地,便成了六尺巷.前年,我们一行到安徽省合肥市参加《中国铁路文艺》杂志一个笔会时,特意到六尺巷游览过.这条仅6尺宽,百多米长的小巷保留至今,并成为旅游热点,可见人们对具有豁达胸怀,明理知让的人是敬仰的,是不会忘记的.面对小事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互不相让,两败俱伤的教训,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讲胸怀、讲肚量、讲涵养,并不是不讲原则.胸怀是种姿态,是种境界.在同志、朋友、亲人、同胞之间,对不同意见者,特别是对那些伤害自己的人,应采取宽容、谅解的态度.有豁达胸怀的人,具有宽广的理解力和谦让精神.上世纪初,梁启超和陈寅恪同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梁的声望、资历和年龄都比陈要高.但陈同梁二人在学术上分岐很大,以陈寅恪学术上的锋芒毕露和气质上的心高气傲,常在诗文中对梁启超加以嘲讽.但梁启超每次看到后都一笑置之,原则问题不让步,非原则问题不计较,两人关系一如既往.这说明,你以豁达的胸怀谅解别人的过失,等于给别人留下一个改正机会,有利于今后双方在各种场合产生一种良性互动.当然,胸怀是讲原则的,胸怀是有限度的.过分了是种纵容,到了极限斗争必不可少.
在人际关系中,以豁达胸怀待人接物,作为一种处世方式或生活涵养,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社会上有些年轻人血气方刚,要强好胜.即使明白应该胸怀豁达的道理,但事到临头,容易心血来潮,干出没胸怀、不理智的事来.俗话说:“忍一声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个“忍”和“退”,就是胸怀,就是肚量,就是涵养.这是一种长期的、艰苦的脾气和性格锻炼、培养、熏陶过程.
当今社会虽然竞争激烈,但是人与人需要相互支持而生活,相互依靠而工作.社会上各类人都有,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因此,惟有锤炼成豁达胸怀和培养为良好涵养,才能适应这个社会,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