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三国演义》里人物评价的作文,500字左右,

问题描述:

求一篇关于《三国演义》里人物评价的作文,500字左右,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2-1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曹操文武双全,官至臣相,封魏王,享年65岁.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有奸的一面.但是,主要是,突出了他雄的一面.他胸怀宽广,胆识非凡,善于用人,唯才是举.曹操爱惜人才,这是出了名的.徐庶入曹营不出一计,曹操没有杀他;徐晃奉命劫杀曹操,但曹操让满宠说服徐晃就归降了曹操.后来徐晃在曹操手下成了一员大将,给他立了很多功劳.如果我们从封建正统观念来看的话,那么,曹操当然是一个乱臣贼子.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问题上,反映了曹操非常果断地抓住了时机的果断英明.
另一方面,曹操又是一个奸雄.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件事上:(1)杀吕伯奢.曹操刺杀董卓越未果,逃走,在途中投奔故人吕伯奢,吕杀猪待客,曹操反以为是吕将加害于己,杀了吕的全家.“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成了他的至理名言.
(2)杀杨修.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有这样几件事能说明:一是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一个“活”字,是曹操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干,而杨修这家伙不给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镜不可——曹操“忌之”.二是远方的客人送酥一盒给曹操,被杨修一人一口与众分吃了,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卖弄小聪明——曹操“恶之”.三是曹操本想以梦中杀来警戒大家,杨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曹操“愈恶之”.四是杨修告曹丕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反被吴质用计陷害,曹操认为杨修是陷害曹丕——曹操“愈恶之”.五是曹操本想试一试曹丕、曹植的才干,可杨修偏要教曹植怎么做怎么做,结果被曹操知道了,坏了曹操的好事——曹操“大怒”.六是杨修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曹操“大怒”.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后以“鸡肋”事件“惑乱军心”为借口杀死了杨修,也成了杨修之所以被曹操的一个客观的原因.
(3)杀华佗.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4)杀粮官.当时袁绍的弟弟叫袁术,在安徽寿春这个地方,因为得到了那一枚皇帝的印,他以为天命在我可以当皇帝了,就在寿春城自己称帝了.实际上你的实力不到,有这枚印管什么用呢?所以曹操要攻打他.但是寿春城也不是好攻打下来的,打了一阵子,打不下来,眼看粮草快完了,怎么办呢?他把粮官王垕叫过来,告诉他从今天开始,你给我小斗放粮.粮官说这样做大家都可以看出来,士兵、将士吃不饱,马上不抱怨我吗?曹操告诉他,你不用管,我来替你承担责任.王垕只能照着他的命令去做,果然下面的将士一片大哗,因为当天就吃不饱肚子,怎么办?然后曹操又把这个王垕叫过来,告诉他我要向你借一样东西,这王垕说我有什么好借给您的,“你的头”,要借他的脑袋.这王垕说我无罪啊,是您让我小斗放粮,为什么要杀我啊?曹操说我知道你无罪,但是不杀你不足以平民愤,所以就告诉他从现在开始,你家里的妻儿老小我把他们养起来,你安心的走吧,把王垕推出去斩了,告诉大家这是粮官王垕办的事情,王垕就这样为曹操的伟大事业献身了.
(5)为人虚伪.“马踏麦田、割发代首”的事.有一次打仗,打胜了,很高兴,正好遇到四月天大麦黄,一片丰收景象,因为心情好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将士不许糟蹋粮食,有人踏到麦田里就要斩首示众,可是刚刚下完命令,他自己的马被地里的一只斑鸠飞起来,把马给惊了.然后他自己踏了一大片的麦田,怎么办呢?自己要挥剑自杀,当然是手下来劝说,丞相你不能自杀啊,你自杀了我们怎么办呢?我们靠谁啊?还指着你统一天下呢.所以曹操说那怎么办,我把头发割下一把吧,也算是我自己惩罚自己了,到他自己犯法的时候,就是一把头发解决问题了.(割发:又名“髡” 是一种仅次于断头的刑罚)
(6)徐州屠城.他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热情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竟被他心狠手辣地杀得一个不留.他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尽杀百姓”,“鸡犬不留”.
(7)梦中杀人.曹操对照料自己的侍从们说他会梦中杀人,以保护自己.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的侍从,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侍从即刻身亡.第二天曹操醒来还装糊涂.弄得大家都相信曹公睡梦中确有神秘的自我保护能力.曹操这种伎俩,只有一个人看得透明之极.这个人就是杨修.当曹操装模作样为那侍从送葬时,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阴谋,深恨杨修.
2.刘 备: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书中的刘备,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但鲁迅曾批评:欲显刘备长厚,似伪.这一句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非常恰当的.周瑜讲道:刘备枭雄之姿,并非长久曲屈人下之人也.但书中的刘备却是处处表现得过于厚道,倒给人一种伪的感觉.不过,由于书中对刘备的推崇,对刘备的塑造还是正面的.刘备有武勇的一面,三英战吕布就可以看出刘备的武艺.但为了体现明君的方面,对刘备的德,是着重刻画的.首先,体现了刘备的忠,刘备对汉室的忠心,受汉献帝衣带诏,汉室未亡时决不称帝等.其次,体现了仁,在新野自身难保时坚持携民渡江等.第三,体现了义,在两位结义兄弟遇难后坚持为他们报仇等.第四,体现了厚道.多次寄人篱下有机会夺取而不取.第五,体现了很重视人才.最出色的表现就是在赵云单骑救主后的摔阿斗,所谓民间谚语中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在收买人心方面,小说中还特别会表现刘备的哭,所以有人说,刘备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哭来的.但也正因为刘备过于注重这样一些小德,忽视了一些大德,如在处理关羽和张飞遇难问题上,过于强调兄弟情谊而不顾国家大义,导致了兵败,使蜀汉元气大伤,从此不能恢复,兴复汉室化为泡影.
3.张 飞
张飞,刘备义弟,蜀国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为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二二一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张飞重情义,武艺高,谋略上当然不能跟诸葛亮比,但偶尔也表现得很出色,而且粗中有细!遗憾的是没有战死在沙场,而是被小人所害.《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有这样的评价:“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4.关 羽
关羽,是我国的武圣,与文圣孔子一起,受到国人的推崇.关羽在蜀国五虎大将中排名第一位,为人忠直仁义,广受民间崇祀,尊其为“关公”、“关夫子”.关羽幼年时,熟读《左传》《春秋》,长的一副美髯,人称“美髯公”.小说在写到关羽的正面形象外,也对关羽的缺点提出了批评.主要从个性、武艺、人格这几个方面进行刻画的.武艺上,温酒斩华雄、赚城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都是对这位武圣人的精彩武艺描写,其中更有一段关云长刮骨疗毒,写出了一个铁汉的形象.同时,作为受到历代统治者和百姓推崇的武圣,人格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关云长“忠义”这方面体现得尤为出色,封金挂印护嫂千里走单骑体现了他的“忠”,义释曹操体现了他的“义”.在人格上,他与其它英雄不同,立身行事,光明磊落.正是由于这种“忠义神武”,才使他成为武圣.但《三国演义》也批评了他的缺陷,就是骄.从想跟马超争高低,封五虎将时不服黄忠时可见一斑.关羽在这方面主要犯了三个错,一错没有处理好与同盟关系,拒绝孙权联姻要求,得罪便者.二错没有处理好与同事关系,看不起同守荆州的糜芳、博士仁等人,导致孤立无援.三错轻视敌人,被人从后偷袭,大意失荆州,最后兵败竟被吴军的一个小将马忠生擒.关羽被擒后,坚决不降,被东吴斩杀,死时约五十六岁,遗恨千古.
5.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后来,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便移居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不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三顾茅庐,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他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6.周瑜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周瑜这个人可倒了大霉了,被描写成智短才拙,处处不如诸葛亮的人.但虽然这样,仍能让人看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从十五回出场,到五十七回病故,是一个风流儒雅,潇洒干练,却有意气用事、头脑简单的周瑜形象.周瑜的风流儒雅,书中描写不多,倒是苏轼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的形象深入人心.说到才干,训练了一流的水军、用蒋干将计就计、用黄盖苦肉计、最后用火计破曹,这些都不用说了.但书中为了衬托诸葛亮,对周瑜更多的是一些负面描写.首先是对抗曹操上,写周瑜是动机是狭隘的,是诸葛亮假称曹操有意“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才使周瑜抗曹.而且在赤壁之战中,也仅是发挥了配角作用,处处落于诸葛亮的下风.甚至在人品上也显得心胸过于狭小,稍有不顺就急得吐血,对才华高的诸葛亮嫉妒,下了杀心.同时,他的死亡也正是由于智力落后于人太多且心胸过狭所致,丢了胜利果实,赔了夫人又拆兵,最后意想天开想赚对方,反而连命都丧了.(恨其智不能为东吴所用)
7.司马懿
司马懿世家豪族出身,早年在郡中作小吏,后被曹操辟为为文学掾.司马懿早年任文学掾,后任主簿,是曹操帐下谋士之一,但并不出名.后来司马懿协助曹丕代汉,出谋五路伐蜀,开始崭露头角,在曹丕病逝前成为顾命大臣.曹睿继位后,司马懿主动请命去防御魏国西部,后因蜀国马谡的反间计一度被废,但面对诸葛亮的北伐强攻,魏国不得不再次启用司马懿.司马懿多次败于诸葛亮,于是采用闭门不战的策略防守,直至诸葛亮病逝.曹芳继位后,司马懿、曹爽共同辅政.司马懿受曹爽排挤,于是发动政变诛杀曹爽一族,自此掌握魏国大权.司马懿病逝后,魏国政权仍由其儿子把持,多年后导致晋朝代魏的发生.司马懿被后代追封为晋朝皇帝.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