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 在古汉语中怎么解释

问题描述:

至 在古汉语中怎么解释
至,在古汉语中除了解释为飞鸟投地之外,还有其它解释,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2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到;达到.《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 渭 阳.”《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至春,果病;四月,泄血死.”《汉书·匈奴传上》:“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十百人.”
2.来;去.《书·君奭》:“天休滋至.”《左传·隐公十一年》:“君子是以知 桓王 之失 郑 也……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荀子·致士》:“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不亦难乎!” 汉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昔我从元后,整驾至南乡;过彼 丰 沛 都,与君共翺翔.”《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先主 遣 诸葛亮 自结於 孙权 ”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鲁肃 ]且问 备 曰:‘ 豫州 今欲何至?’ 备 曰:‘与 苍梧 太守 吴巨 有旧,欲往投之.’”
3.古代卜辞的一种.《周礼·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六曰至.” 郑玄 注:“国之大事,待蓍龟而决者有八,定作其辞,於将卜以命龟也. 郑司农 云:‘……至,谓至不也.’” 孙诒让 正义:“不,与否同.云‘至,谓至不也’者,谓卜人来至否也.”
4.施行;通行.《逸周书·度训》:“罚多则困,赏少则乏.乏困无丑,教乃不至.”《礼记·乐记》:“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郑玄 注:“至,犹达也,行也.”《史记·乐书》引此文, 张守节 正义:“乐行主和,和达则民无复怨怒也;礼行主谦,谦达则民不争竞也.”
5.古代以冬至、夏至为二至,亦统称“至”.《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杜预 注:“分,春秋分也;至,冬夏至也;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 孔颖达 疏:“冬之半,夏之半,昼夜长短极.极训为至,故冬夏之半称冬夏至也…… 郑众 云:‘以二至、二分观云色.’”《左传·昭公十七年》:“伯赵氏,司至者也.” 杜预 注:“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中冬之月,相遇北方,合而为一,谓之日至……大夏之月,相遇南方,合而为一,谓之日至.”参见“ 冬至 ”、“ 夏2至 ”.
6.大.《易·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王引之 《经义述闻·周易下》:“至,亦大也.《尔雅》曰:‘晊,大也.’ 郭璞 作‘至’.《释文》曰:‘晊,本又作至.’ 郑 注《哀公问》曰:‘至矣,言至大也.’ 高诱 注《吕氏春秋·求人》篇及《秦策》并曰:‘至,大也.’至哉,犹大哉也.”
7.深.《国语·晋语一》:“日,君以 骊姬 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 韦昭 注:“至,深也.”
8.界限.参见“ 四至 ”.
9.达到极点.《国语·越语下》:“阳至而阴,阴至而阳.” 韦昭 注:“至,谓极也.”《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朱熹 集注:“至,极也.”《史记·春申君列传》:“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 张守节 正义:“至,极也,极则反也.冬至,阴之极;夏至,阳之极.”
10.多以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的,最高超的,最正确的,最诚挚的,最微妙的,等等.参见“ 至骏 ”、“ 至德 ”、“ 至理 ”、“ 至情 ”、“ 至机 ”.
11.犹至道.道家多以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文子·自然》:“故见不远者,不可与言大;知不博者,不可与言至.”《淮南子·本经训》:“今背其本而求其末,释其要而索之于详,未可与言至也.” 高诱 注:“至,至德之道也.”
12.犹至人.《鹖冠子·能天》:“道者,圣之所吏也,至之所得也.” 陆佃 “吏,犹任也.不离於真谓之至人.故道者,圣人之所吏,至人之所得也.”
13.准则.《逸周书·常训》:“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以常为慎……上贤而不穷,哀乐不淫,民知其至.”
14.得当;恰当.《荀子·正论》:“不知逆顺之理、小大至不至之变者也,未可与及天下之大理者也.” 杨倞 注:“至不至,犹言当不当也.”
15.善;善于.《周礼·考工记·弓人》:“覆之而角至,谓之句弓.” 郑玄 注:“至,犹善也.但角善,则矢虽疾而不能远.”《管子·法法》:“夫至用民者,杀之危之,饥之渴之.用民者将致之此极也.” 尹知章 注:“至,善也.夫善用人者必以法.其不从法,甚者危杀之,其次劳苦饥渴之.将欲用之,必致此极.”
16.亲近.《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马瑞辰 通释:“《说文》:‘亲,至也.’又曰:‘寴,至也.’靡至,犹云靡亲耳.”《礼记·坊记》:“昏礼:壻亲迎,见於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壻.恐事之违也.以此坊民,妇犹有不至者.” 郑玄 注:“不至,不亲夫以孝舅姑也.”一说,至,归.见 朱熹 《诗集传》.
17.真挚;诚挚. 清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亲”:“情意恳到曰至.”参见“ 淳至 ”、“ 纯至 ”.
18.周备;周到.《诗·小雅·宾之初筵》:“烝衎烈祖,以洽百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 朱熹 集传:“百礼,言其备也.壬,大;林,盛也.言礼之盛大也.”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侍郎精忠大节,感通神明,某又安忍致害邪!特见备御未至,恐后复有来者,故相报耳.” 宋 陈亮 《酌古论四·李愬》:“吾之待 佑 者如此其厚也,全 佑 者如此其至也.”
19.遍;普遍.《荀子·正论》:“ 汤 武 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
20.充分,充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 邹阳 之说 吴 梁 ,喻巧而理至,故难危而无咎矣.”
21.过分.《庄子·人间世》:“克核大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 王先谦 集“克求精核太过,则人以不肖之心起而相应.” 刘武 补正:“克核太至,言事考虑成败太过.”
22.众多.《孟子·滕文公下》:“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赵岐 注:“至,众也.田畴不垦,故禽兽众多.”
23.副词.极;最.《荀子·正论》:“罪至重而罚至轻,庸人不知恶矣.” 汉 枚乘 《七发》:“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太子能强起尝之乎?” 晋 李密 《陈情事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一折:“我要禁持你至容易,只消得二指阔纸提条.”
24.副词.止;仅.《韩非子·初见秦》:“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於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鑕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 高亨 《诸子新笺·韩非子》:“至,止也.”《史记·礼书》:“社至乎诸侯.”至,《荀子·礼论》、《大戴礼记·礼三本》均作“止”.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贞观 四载,天下康安,断死刑至二十九人而已.”
25.副词.一定;必.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春秋》纪纤芥之失,反之王道,追古贵信,结言而已,不至用牲盟而后成约.” 汉 桓宽 《盐铁论·水旱》:“议者贵其辞约而指明,可於众人之听,不至繁文稠辞多言,害有司化俗之计.”《汉书·匡衡传》:“ 衡 曰:‘顾当得不耳,何至上书?’”
26.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犹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
27.连词.提出突出事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犹甚至,竟至.《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詷,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 明 王守仁 《大学问》:“及其动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
28.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淮南子·说山训》:“刀便剃毛,至伐大木,非斧不克.”《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王 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29.连词.承接上文,表示下文是上文引出的结果.犹以至,以至于.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唯饮酒过差耳,至为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雠.”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明《史记》者,专 徐 邹 而废篆籀;学《汉书》者,悦 应苏 而略《苍》《雅》.不知书音是其枝叶,小学乃其宗系,至见 服虔 、 张揖 音义则贵之,得《通俗》《广雅》而不屑.”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单调性最小值
下一页:溶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