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介绍请写出此书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准确).

问题描述:

《边城》介绍
请写出此书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准确).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2-0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无论接受与否,课程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必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学会“IT”,学会创新,学会思考,在课程改革中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让教师去借鉴,而要靠教师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积极而认真地尝试.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一点实践和体会,在此和老师们一起交流探讨.
一、引导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究问题.这样远比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东西让他们兴奋得多.比如在讲《端午日》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我事先设计了几个题目:
1. 沈从文其人其事
2. 端午节的来历
3.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4. 湘西凤凰的美丽风光
5. 沈从文的作品简介(《边城》、《长河》)
确定这几个与课文有关的题目之后,我再给学生提出要求:
●5个学习小组按不同题目查找资料,每小组推出一位发言人.
●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不断分析和互相交流.
●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做小组汇总分析,一起确定所需要的信息,准备在下一次“展示会”上展示.
这几个题目让学生很感兴趣,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上网收集资料,有的在图书馆一泡半天,有的跑到书店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在这期间,我并不是对此不闻不问,撒手不管.因为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总会遇见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会很关注学生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
这样的准备使我看到了学生真我的风采.在展示会上,每个小组拿出的东西异彩纷呈.有关于沈从文的幻灯片,作家照片、故居图片、生平介绍等等一应俱全;有介绍沈从文的故乡湘西凤凰的美景图,做成了精美的powerpoint形式,秀丽的青山、澄清的碧水、古朴的吊脚楼、盛装迎新的苗家人,让没去过凤凰的同学们叹为观止;有关于端午节九种来历和风俗习惯的详细介绍,让大家知道了端午节除了是为纪念屈原以外,原来还有其他的来历和说法,增长了同学们的见识;有学生自己做的和自己四处收集的跟端午节有关的风俗饰品.如布老虎、线粽子等等,色彩艳丽,生动逼真;有对沈从文的另两部作品《边城》和《长河》的详细介绍,以及学生自己对文章的透彻独到的感悟赏析.
这些生动详实的展示让学生和我眼界大开.学生们笑逐颜开,注意力十分集中,课堂上不时传出阵阵的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他们或为湘西凤凰的美景惊叹声,或为沈从文的求学精神感动,或为一个个精致可爱的端午节饰品而欢笑,或为《边城》中美丽而痴情的翠翠而动情.这节课使学生印象十分深刻,许多学生在当天的日记里记下了他们在这节课上的美好感受.他们说:“今天的语文课生动有趣.同学们大显身手,短短的一节语文课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课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真希望以后多上这样的课.”
学生的反映也使我增强了信心,我想: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必须要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种认为学生们只是被动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不变不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样师生才能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教师可以找一些内容丰富,适合探究的文章,试着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兴趣有了,课就好上了.
二、进行小组合作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我们班有36名学生,上课时我常常并不是按照教师“一对几十”的面对面授课方式,而是将学生分作六个小组,每组六人.上课时教室里出现的不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而是六个学生聚集在一起的学习小组.我以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要由过去的“教师中心”、居高临下,变为以学生为本,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
以前学生们不爱学文言文,普遍以为枯燥乏味.在《梦溪笔谈》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我又一次采取了小组学习这种方式.
课上,学生按最近的座位将六张桌子对在一起,相对而坐,每组指派一个负责人(主要负责组织讨论和纪律提醒).主要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学习.首先,我要求学生将本课中包含文言文常用虚词“之、其、如、为、以”的所有句子找出来,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畅所欲言,共同讨论这几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的具体含义,共同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这种方式使学生耳目一新,他们兴奋地坐在了一起,针对这几个词和整篇文章的意思热烈地进行讨论.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都认真而积极,他们没有放掉老师给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地探讨,肯定正确的,改正错误的.在这期间,我所做的,是在各个小组之间巡回、发现、答疑、解惑.最后时间,明确地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难问题.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是不错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整理).他们快乐地笑着,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达到了我以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达到的效果,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几个学生跟着老师走、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文言文授课方式,真正地让学生坐在了一起,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动脑,都发言,都有收获,都有所得.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道去寻找真理,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应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这里所说的组织者,好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作为主持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研究表明,学生大部分的学习困难来自他们过重的学习压力.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虽然小组合作这种方式看似效率不高?学生们进行讨论当然要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花费时间多?,但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远比老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要好得多.
三、实施评价激励
七年级语文课本中出现了诵读课.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七年级阅读中的第一条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如果能够做好这一点,对于他们欣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培养语感、学好语文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我在两个方面做了比较细致的工作.
一是示范诵读.或是我在课上给学生们配乐朗诵,或是让一些有朗读特长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或是用电教手段给学生播放名家的朗诵名品.总之,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我让学生“想读”的目的.
二是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来激励学生朗读.有朗读还要有听众,如果只是学生自己在默默地体验还达不到让学生“爱读”的目的.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学生成绩单纯由教师评价的模式,改由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和同学等多方评价.除教师评价外,我还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诵读评价方式.比如:
●读给家长听.要求学生把一个自己喜爱的作品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标准读给家长听,请家长给学生的朗读按每项1分的标准打分.这个做法使许多学生为了取得家长的好评,在课下练了又练,然后郑重其事地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不但锻炼了能力,而且增进了与父母的感情.当学生们得意地拿着上有自己父母极认真的打分的评价表来向我“炫耀”时,我看到的除了他们自豪的笑容以外,还有学生对读书的兴趣,还有他们朗读水平的提高.
●两人互评.在诵读课上,以前后座的两个学生为单位互评.每人都有一张评价表,记录的是对方的朗读成绩,评价标准与以前一样,总分3分,读错一字、有停顿或不流利分别扣0.1,严格要求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丰富饱满.学生两人互读,读完互评.这样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们都很投入专心.他们积极地练,热情地读,认真地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
●以小组为单位比赛.依然是六人小组,每组一个负责人,负责组织和算分.就像电视台的“歌手大奖赛”一样,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评委.每人发一张评分卡,当一个成员朗读完毕,其他同学开始打分并依次出示所评成绩.负责人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出这个同学的最后得分,最后评出本组前三名,由老师发给纪念品.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们来说非常新颖,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赛场上热闹非凡但井然有序.学生们积极参与,许多以前想读而不敢读的学生声情并茂,朗读得十分出色,“诞生”了许多老师以前没发现的朗读苗子.爱读的读得更好,不敢读的急于表现,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用评价来激励学生,能使他们更喜爱朗诵,喜爱文学,品味语言,陶冶情操,对帮助老师进行诵读课及其他方面的教学也有不小的帮助.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与教师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同等重要.当然,宽松并非不要纪律,不要学校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教师要在营造宽松愉悦环境的同时,让学生成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要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学生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函数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