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性与人性”作文 急用 关于事业的 谢谢

问题描述:

“狼性与人性”作文 急用 关于事业的 谢谢
500字作文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1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在中国的古代哲学中,先人们习惯于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思想来理解并融入这个社会.但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却不再是循规蹈矩,而是在占得先机的条件下出奇招制胜.“奇”,即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思维转变能力;而若将这些做到极致,也并不能说完全会是一个成功者.因为自古至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劣者淘汰”处事方式一直是那些成功人士所信奉的铁律.一个“适”字,又包含了几多含义,要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与思想,而不是一味去走别人的路,去领会别人的思想.并不是别人的思想不可用,不实用,而因思想只是潜意识的表现形态,左右的也只是不变的空间;环境随时都在改变,我们的处事哲学也要随之而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现实意义上的“适者生存”.可有时候,我们的改变总会比环境的改变慢一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并不能说慢的这一步会影响了整个人生,但却会失去很多机会,有可能这个机会是你一生中唯一一次机会.人在求变的同时,更要求快,求稳,就像狼,在抓住机会的刹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对手,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耐性与对环境的透析.

第一章 在改变追求目标时


在人类的生活中,追求的东西很多,但真正得到的却很少.有时候回头想想,却是两手空空,一事无成.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能力、没有努力,而是在追求时的“专注点”出现偏差.因为任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件事情都能做到有始有终.既然不能把每件事都要做到最好,为什么不认准一个切实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它?
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个心态,想专注一件事努力使它成功,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不是说你没有努力,没有尝试,而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学会了自私与贪婪,占有欲的增强使得目标并不坚定.但是我也并不提倡“不撞南墙不死心”,既然前方是一条死路,为什么还要去闯.这时候我们的心态应该从问题发生的根源与解决问题后想要达到的目的来探讨.
问题发生的根源其实就是我们做某件事的初衷,为什么去做这件事?是为了实现某种理想还是为了解决生活的困难,抑或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能力.狼在这点上,却明显的胜过人.它在追逐一个目标时,眼睛看到的就是它的一顿美餐.它会一如既往的朝目标奋进,不管周围有没有更大的诱惑.因为它聪明的知道自己奋力追逐时付出的精力跟逃跑的目标所付出的精力是成正比的,只有坚持到最后的才会是胜者.它不会在追逐时放弃目标,而转向另外一个目标.在狼的思想中,默默的守候等待时机,在时机成熟时再放手一搏,用自己最锋利的武器咬断对手最关键的喉咙.它做这一切,除了等待还是等待,在等待不到时机的情况下,狼选择的是默默离开,再寻找更好的机会.可人呢?往往在一点小利面前而丧失了自我,除了不断改变工作环境,虚度青春外又得到了什么?可又有一些人,有那种所谓的坚毅精神,为了一个最初设定的不成熟的目标而辛勤耕耘,遇到了挫折也在不所惜,却承受不了那种“大不了,重头再来”的豪迈.其实人跟动物的最大不同是,动物以食物为主,精神为附.人是以精神为主,食物为附.所以人的一生中,相对于以觅食为主的动物,更重要的是那些精神活动.老子在《道德经》中讲,“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至理名言.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人在文学方面有一些天赋,不听亲戚朋友的劝阻,毅然退学去搞文学创作.离家去了大漠草原体验生活,孤身一人在外流浪了数年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可是等待他的却是亲戚朋友的奚落.一时想不开,竟然写下“世事多劫,生不逢时”的无奈感慨而离开了世界.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先不说他一人在外受过多少苦,关键是看他的心态.如果他当初不是选择退学,而是正常完成学业,或许以他的天赋会从事文学这条路,也或许会成为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星.可是,他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了一个不太合乎情理的选择.不仅伤害了家人,更使自己陷入了困境.
其实选择没有对与错,只有合不合情理.不合情理也未必是错!就像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他选择了自杀,就说明他明白了当时退学去体验生活是个错误的决定.却又因为承受不了亲戚朋友的奚落而选择了自杀,这更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一错再错的事在人类身上时有发生.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做错事的时候更要冷静的分析,而不是一时头脑发晕做出更错误的决定.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天生有一种把事情做圆满的内在冲动.若画一个圆,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不小心再看到它,都会有种冲动要把这个圆完成.这就是“趋合心理”,是促使人们完成一件事的内驱力的原因之一.这种心态对我们的成功有百害而无一利.是我们没有选对一个努力的方向,只是为了“趋合”而一味做无用功.所以,当我们在做某一件事的时候,不防先停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值不值得继续做下去.在思考的同时,我们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付出的成本.付出与所得是否能成正比.
每个人都不会觉得自己很笨,可是很多事情却都用了笨的方法.他们在做出错误决定的时候除了狡辩和掩饰外,再难找出一种积极的东西.找出积极进取的那部分人已经走在成功的道路上.若我们还没有走在成功的道路上,是不是应该低下头了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失误在哪里?我们选择的方向到底对不对?是不是已经到了该放弃某些东西的时候?
在狼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后悔”两个字.因为它知道它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去做,如何去做.它能把每一个环节尽量考虑周全,才使它在动物群体中拥有自己一份不可或缺的地位.相对于狼,我们人类是不是更应该好好反醒,除了时常把“后悔”与“疏忽”挂在嘴边外,我们是不是需要做些更实际的工作?是不是要做真正意义上的“吃一堑长一智”?

第二章 承受压力时

在现实世界中,压力无处不在.就连一棵树的生长,都要承受无穷尽的压力,除了要把根尽量往远处伸展外,还要努力爬高,以沐浴更多的阳光.而我们人类的压力,除了家庭、生活、工作、交友、追求甚至享受在内的压力外,还默名承受着尊严、别人的进步、记忆力的下退、紧张不安以及变幻莫测的外界环境.就连做梦也是承受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压力.当你做了一个好梦,你的内心可能在想,梦都是相反的,是不是有什么不好的事情正在等待着自己;可如果你做了一个恶梦,可能会在恶梦中惊醒.这个时候你想的,可能不是:梦都是相反的.你的表现可能是心慌、惊悸、不安或者不知所措.作为一个常人,在经历着这重重压力的时候,都会选择一种自己比较喜欢的方式去减轻压力.比如旅游、唱歌、跳舞或者去赌博等等.却不知这些减轻压力的方式,在减轻某些压力的同时又带给你新的压力.难道压力真是层出不尽,非要到人如灰飞烟灭时才没有了压力?
站在道家立场上来看,物极必反,压力其实就是动力.任何人都懂得,若想让汽车有一个更好地使用年限,不但在磨合期要有一个良好的驾驶习惯,在超过磨合期后也更应该有个良好的驾驶习惯.要控制好行驶的速度和踩油门的力度,更要掌握好刹车的次数.汽车的发动机就像一个人的大脑,良好的运转才能走更长的路.那么,一个人的大脑该如何良好地运转呢?
首先我们要先确定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工作心态.
每个人都有区别人于其他人的特征,一种你认为好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并不能适用于他人.相反,你认为坏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对于其他人可能是一种比较积极地生活方式.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物是如此,生活方式与工作心态也是如此.人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及其喜好,选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位,而不能随波逐流,为了糊口而选择高薪而不能胜任的工作.“滥竽充数”的故事曾警醒了多少代人,可现代社会中“滥竽充数”者却不以数计.或许他们从中尝到了一些甜头,但最终的结局却是不为人知的.
其实每一种思想都有它实际意义上存在的重要理由.道有道的好,儒有儒的深.就是在狼的生活世界里,压力也是无处不在的.为了生活,狼也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处世技巧,它甚至超越于人类.
在人类的世界中,通常会把狼比喻成凶残、狡猾.但其实狼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它的凶残与狡猾正是它在这个世界是存在的一种最根本的生活技巧.它有凶残都是它认为能够做得到、做得好的事情.不然,人类不会把狼比喻成凶残.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深思,为什么狼能够做出那么多成功的例子,却得到“凶残”的代名词.在人性中一味计较狼凶残的同时,大多数人都会忽略狼的责任,可能会想,狼是动物,当然没有智慧、没有责任感.孰不知,狼族为了达到目的所使用的策略是不断改变的.如果狼发现自己的小狼仔被掳走,它能根据同族类的气味很快寻找到匿藏点,它会在认为时机成熟时做出一些行动,可能会先咬死一些家禽及家畜以示惩戒,甚至会把你家的孩子掳走,逼你做出交换人质的决定.狼在做这些的同时,想到的只是如何能够成功,如何能够给对手更大的压力.对手压力大了,相反就是把自己的压力转移到对手的压力中来.可现代社会还属纯净的空间已一点点被发展的大潮所淹没,大部分的狼群已失去自己的生存空间,不是狼群没有生存的能力,而是人性远比狼性残忍、粗暴.狼懂得生物世界的生存规律,可人有时候却似乎并不懂得.除了不断破坏生活环境外,更没有人性的勾心斗角甚至迫害自己的同胞.这些在狼的世界里是从来不会发生的.是不是我们人类应该应该站在人性的立场上努力去学习狼性的优点,而好好的利用狼性,而不是把狼关在一个笼子里,欣赏禁锢了狼性的狼.
当一个人真正具备了狼性时,他只会好好享用自己努力赢得的胜利果实,也从不坐等机遇上门,而是积极主动的去争取和创造.敢于面对现实,从不逃避责任和义务.一个人的资质与天分有多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那股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狼性”,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创造理想意义上辉煌的成功.“狼性”在现实意义上,是一个人进取向上的源动力,能告诉人们怎样才能活得充实、活得辉煌.
压力转移理论,又称作十化四压力转移理论,即根据内心实际的承受能力将各种压力按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并把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割成自己可以接受的比率范围.在从易到难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把某些现实存在的压力转移为一种新生的驱动力,继而一步步把压力分解,最终把压力转移为一种隐形的生活推动力.
例如:你现在正面临一个一万块的外债,需要十个月的时间还贷.你需要怎么去做?一万块的外债,其实就是一种压力,我们可以把它比作十分的压力.如果我们有能力一次就能解决,那样更好.若现状是你暂时还没有这个偿还能力,我们该如何把这十分的压力转移呢?我们的具体做法按照十化四压力转移理论就是:先根据内心实际的的承受能力把能偿还的一个最低限度额理出来,假如是一千块.其实公式可为:F=P+(P+CV)+{(P+CV)+P}+2(P+CV).F为总压力数额.P为最低承受限额.CV为最低承受限额以外的变动数额.套入公式我们可以看到10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2*2000.在这个公式中,第一步可计为一成压力.若最低承受限额实现了,其压力会转移为一种希望,一种动力.相对于第二步来讲,第一步实现了的目标在第二步的压力中可计为:希望或动力+一成压力.若第二步目标再得到实现,第三步计为:第二步的希望或动力+一成压力.第四步则计为第二步的希望或动力+两成压力.因为第一步的一成压力于第二步转移中转移为希望或动力,则从第二步开始,第一步的一成压力为计为零.所以,本来粗计为十分的压力,通过这个公式可计为四分压力.在相等的实现目标期限内,压力作为一种潜在的阻力(会让你生活不开心、疲惫、憔悴甚至厌世等等),影响人类正常的工作生活.我们必须找出一种更适合我们人类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在压力更低的环境下拥有更大的生活源动力.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数据解释,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中,我们必须能够正确的辨识压力、压力源及紧张程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压力(STRESS)其实是指由外部因素影响而造成个体在情感状态、认知态度、生理反应、处事心态上的一种普遍存在的模式.而压力源,则是引发这种模式的各类因素,它包括人的内在生活态度及外界环境因素等.紧张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你对压力的承受力及摆脱这种现状的适应力.
其次我们要正确认识所确定的生活方式与工作心态.
我们付出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们真正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如果一种生活方式确定了,就能努力去履行,在你认可的范围内尽量做到更好.因为人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更多情况下左右着群体.同时群体也更容易接受压力,并且分解压力.你在你生活的周围,更多情况下属于某个群体中的个体,而非单纯的个体.
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或工作心态定位在如何谋取个人私利而不是团结起来发挥群体的效能,就不能说是一种进取的心态.在大多数情况下,群体的力量总大于个体的力量.作为兽中之王的老虎都会怕群狼,可想而知,群体的力量有多大.
群体规模是指购成群体人数的多少.群体规模的大小不仅要考虑到生产任务的性质,还要求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有最接近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这样的群体才能完会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在狼群中,平均七八匹狼组成一个群体,它们有相近的猎获心态,知道彼此间的脾性及能力.通常会由狼王作出最实际的捕杀计划,个体的狼只有遵守计划行事,并只是承担完成具体任务的压力.
最后,要清晰认识到压力源,并关闭这个压力源.
我曾记得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妃子,经常为了某些事情而发脾气,引得周围的人都有意回避她.她自己也觉得不好,便去求教一位高僧.高僧听完她的话后,一言不发把她带入一个禅房,便关上房门并加了一把大锁,并吩咐妃子的随从,只有远离这个房门才能治好这个妃子的心病.随从听了,都巴望高僧能治好妃子乱发脾气的毛病,便都一溜烟跑开.妃子在里面暴跳如雷,无论她如何气急败坏,也没人理它.当她声嘶力竭时,便用哀求的口气请高僧放她出去.高僧打破沉默说,你还生气吗?妃子答道:我只是为自己生气,为什么不好好在皇宫待着,反而跑到这里来受气.可是我一点都没有怪罪您的意思.她说这话时,心里在捉磨,等自己出去有你们好看的.高僧听完她的话说,连自己都无法原谅自己的人能怎么能心平气和呢.说完便指袖而去.隔了一日,高僧又来问,还生气吗?妃子答道:不生气了.高僧再问,为什么?妃子答道:生气又有什么用呢?高僧回应妃子道:可见你气怒未消,只是暂在压在心里而已,以后爆发会更剧烈.说完后,高僧又走了.第三次高僧上门时,妃子说道:我不生气了,因为生气根本不值得.此时高僧笑着回答妃子道,你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仍有气.隔天,高僧再次登门,妃子问高僧,什么是气?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倒在地,妃子看了突然领悟,后拜谢而去.自此传为皇宫一佳话.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若想从内心中消除某些压力.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这个压力源,并彻底关闭它.压力源是什么?
压力源是什么?压力源是内心深处支承痛苦与快乐的一根弹簧,它有一个合适的弹性范围,若打破了这个正常的范围限度,压力降到低谷,而生命中所有快乐的东西则停滞在一个不可攀升的高度,与压力合为一体,滋生出一种新生压力,即为新生压力.新生压力与压力源之间的关系遵从于一个人内心的承受能力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像上面的这个故事中,若妃子不能找出压力源并且完全忘掉它,又怎会有以后的幸福与快乐.在人性贪婪与自私的现代社会,有人得到了金钱、名誉、地位,却未必得到了真正的快乐.而有人确实是快乐的,却未必有很多的金钱、很好的名誉、很高的地位.这就是那根弹簧的弹性范围.它不是一个限定的数据,而是一个人对自己内心承受能力与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界定.界定的好,这个人就是快乐的.界定的不好,得到的再多,失去的却是用再多金钱也买不回来的快乐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课时练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