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直接复制粘贴在页面上吧,发送由箱太麻烦了,谢谢各位了.

问题描述:

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直接复制粘贴在页面上吧,发送由箱太麻烦了,谢谢各位了.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2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必修三区域地理背诵材料
产业转移
考点要求: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产业移入区和产业迁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原型篇】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为例
1.影响因素:⑴劳动力因素: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的差异影响产品的成本,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⑵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改善投资环境,减少内部交易成本;⑶市场因素:企业为了扩大生产,占有国际市场,避开关税壁垒等,往往把工厂直接建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
2.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发达国家:①原主导产业被新主导产业所替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的产业,注重产品的设计、营销;③改变区域地理景观,将污染向外转移,环境污染改善;④就业机会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⑵对发展中国家:①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进程;②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注重产品加工;③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污染;④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模型篇】
1.影响因素:落后地区吸引产业转移应从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及市场因素入手,大致可分为:吸引或转入什么产业,如何吸引或转入产业,产业转入过程中应注意什么三个方面分析,如珠三角地区如何使产业升级,苏北与苏南如何使区域经济相互挂钩,我国西部地区如何吸引东部企业等等.
2.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三是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四是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应用篇】(06上海卷)
⑴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纺织工业.
⑵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技术(或知识)密集型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电子电器(或高新技术)工业部门最为突出.
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2004年GDP约是2000年的1.8 倍.同时,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均有上升,尤以第二产业更为明显.
资源调配
考点要求: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资源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原型篇】西气东输
1.原因:⑴东部沿海地区:①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②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得不到充分发展.⑵西部地区:①社会经济(石油天然气工业是资金与技术密集型工业)普遍落后,勘探、开发资金短缺;②人口稀少,工农业相对落后,对天然气的市场需求有限,而现有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远不能满足大批油气产品的生产和外运.
2.有利影响:⑴对东部地区:①缓解铁路运输压力;②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④改变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⑤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⑵对西部地区:①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成为西部地区新的增长点;②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西部地区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③使沿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带,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⑶对东西部产生的共同影响:①对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在建设过程中会破坏植被,在运营后应保护当地生态环境;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模型篇】
分析资源调配的影响,可以从积极(正面)和消极(负面)两个方面,也可以从对调入区、沿线和调出区三个方面,还可以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答案要求基本包括:缓解资源紧张状况(对调出区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具体分析模式,应根据试题设问或情境(背景资料)组织答案,力求保证具体内容的科学性、答题要点的全面性、答案组织的条理性.
【应用篇】(00上海卷)
1.进一步开发西部天然气,对西部地区大开发的主要意义是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促进西部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
2.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发展的主要意义是有利于东部地区能源压力的减轻,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有利于环境改善,相关产业的拉动,经济优势的进一步发挥等.
流域开发
考点要求:分析流域地理环境要素中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提出该流域规划与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
【原型篇】长江流域开发
1.有利因素:⑴自然条件: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水资源丰富;②地处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③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⑵社会经济条件:①港口众多,水陆交通便利;②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丰富;③沪宁杭工业基地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社会协作条件好.
2.开发方向:⑴上游: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开发水能资源,发挥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⑵中游:建设全国性商品粮、棉、油、肉类、水产品基地、重要的制造业基地;⑶下游:建成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3.制约因素:
⑴上游:水土流失严重;
⑵中游:洪涝频发(原因:①自然原因: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ⅱ.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汛期长,气候异常,普降暴雨,洪水来量大;ⅲ.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ⅳ.下游河道宣泄能力不足.②人为原因:ⅰ.上中游乱砍滥伐、陡坡开垦,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径流、削峰补枯功能降低;ⅱ.中下游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功能减弱)
⑶下游:环境污染严重.
4.整治措施
⑴上游:营造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
⑵中游:营造长江中游防护林体系,退田还湖,搞好分洪、蓄洪工程;
⑶下游: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环保、减轻污染.
【模型篇】
1.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⑴分析该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文)、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
⑵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流域地理环境诸要素中对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
约因素,并根据其发展的有利因素探寻该流域发展的方向——说出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根据其制约因素探寻其综合治理的措施.
2.水利枢纽选址的一般条件有四“看”:⑴“看”流域内水能资源的丰歉程度,主要取决于河流径流量大小和落差大小,而径流量大小又取决于流域面积、流域降水量、水系特征等,落差大小主要取决于流域的地形、地势特征;⑵“看”建坝的自然条件,如地形特点会影响工程量和资金投入量,地基的地质构造会影响大坝稳定性和耐久性等;⑶“看”流域内社会经济条件,如经济水平、交通状况、社会承受力等;⑷“看”工程建成后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3.流域洪涝灾害频发,可以从地形特征、水系特征、植被状况、降水状况、水文状况、人类活动等方面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是首要原因,人为原因是诱发、加剧因素;治理措施应针对不同河段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注意区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应用篇】
1.简述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⑴有利方面(对中下游):①增加枯水期的径流量,改善水质;②减轻防洪压力;③减轻河湖的泥沙淤积;④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危害;⑤防治血吸虫病;⑥调节局地小气候.
⑵不利方面(对库区):①淹没库区土地、耕地;②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③诱发地质灾害;④库区泥沙淤积增加;⑤影响三峡自然景观;⑥影响某些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⑦水库蓄水增加蚊虫的孳生,影响人体健康等.
2.针对当前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现状,提出该流域进一步开发与治理的合理化建议.
⑴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全流域的统一管理与开发;⑵加大对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⑶疏浚河道,提高流域的通航能力;⑷进一步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⑸发展特色旅游业.
资源开发
考点要求:分析区域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开发的区位优势与劣势;说出区域在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相应的对策.
【原型篇】德国鲁尔区的资源开发
1.区位优势:⑴丰富的煤炭资源;⑵离铁矿区较近;⑶充沛的水源;⑷便捷的水陆交通;⑸广阔的市场.
2.主要问题:⑴环境恶化:固体垃圾、大气污染、水污染、热污染等;⑵ 传统产业衰落:原因有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的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3.整治措施:⑴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⑵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⑶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⑷发展科技,繁荣经济;⑸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模型篇】
1.分析一个区域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要抓住以
下三个要点:⑴该区域的背景条件——区位条件、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⑵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⑶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2.分析区位条件,可从地理位置、资源、交通、市场等方面入手,注意不要遗忘区位劣势的分析.可对不同区域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比较评价,如辽中南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区发展工业的相同点:⑴煤炭资源丰富;⑵交通便利;⑶市场广阔.不同点:⑴鲁尔区水资源丰富而辽中南工业区水资源短缺;⑵辽中南工业区铁矿资源丰富而鲁尔区铁矿资源短缺.
3.分析整治措施,一般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⑴资源利用:①开发新能源;②节约能源;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⑵产业调整:①优化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②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⑶环境保护:①治理污染;②营造绿色空间;③加强环境监督;④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应用篇】
1.山西省成为国家重点能源基地的区位优势:⑴煤炭储量丰富;⑵有多条运煤干线与海港连通,利于能源输出;⑶接近东部沿海的能源消费市场.
2.如何将山西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⑴摸清资源的储量,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⑵依靠科技,强化资源加工转换,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附加值;⑶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美化环境;⑷加快交通建设,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⑸大力发展煤化学工业(如炼焦业)、电力工业(如建设坑口电站);⑹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等.
工业化和城市化
考点要求: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因素、区域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以及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说出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原型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1.影响工业化的主要因素:⑴良好的区位条件;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⑶全国最大的侨乡;⑷商贸的传统历史悠久.
2.工业化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
⑴第一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主导产业,规模较小.
⑵第二阶段,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主导产业.
3.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⑴生态环境形势严峻;⑵人地矛盾加剧;⑶重复建设突出.
5.对策:⑴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⑵优化产业结构;⑶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模型篇】
1.影响工业化的主要因素可以参照工业的区位选择回答,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国家政策、资源状况等方面入手分析.
2.出现的问题可以参照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回答,主要从环境问题、人地矛盾、重复建设、社会问题等方面说明.
【应用篇】
1.试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结构的特点,并说明该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部门齐全,轻重工业综合发展,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该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有:①交通便利,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海运形成综合的运输网络;②劳动力资源丰富;③技术力量雄厚;④大亚湾核电站提供一定的能源;⑤改革开放政策优惠;⑥接近香港、澳门,具有发展国际贸易的有利条件等.
2.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较低,主要原因是①第二产业比重较低;②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必修三背诵材料——环境问题
考点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酸雨(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原型篇】我国的酸雨(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1.原因:⑴自然原因:自然界原因排放酸性物质;⑵人为原因:我国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2.危害:⑴草木枯萎;⑵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⑶建筑物、古迹遭到腐蚀;⑷危害人体健康.
3.治理措施:⑴减少人为酸性气体排放,综合利用;⑵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调整能源结构;⑶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⑷加强国际协作.
【模型篇】
1.原因分析中,自然原因为次,如火山喷发排放酸性物质;人为原因为主,主要是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所致.
2.危害分析中,要从两个大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一是对自然要素的影响,如:水文、土壤、生物(植被),二是影响人类,如建筑和遗迹、人体健康.
3.治理措施分析中,主要通过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发展科技、酸性物质回收利用等方面达到减排的目的.因酸雨是全球性环境问题,所以要加强国际合作.
全球变暖
【原型篇】图瓦卢面临“灭顶之灾”
1.原因:人为原因: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如CO2、CH4等;②人类大量砍伐森林,植被减少,光合作用减弱.
2.危害:导致海平面的上升,使“图瓦卢”可能被海水淹没.
3.治理措施:⑴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燃烧化石燃料,降低CO2的排放量;⑵大面积植树造林,降低CO2浓度;⑶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⑷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共同行动.
【模型篇】
1.原因分析注重人为原因,主要有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和砍伐森林,植被减少,光合作用减弱, CO2增多.
2.危害分析中,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答题:⑴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⑵导致海平面的上升;⑶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性事件的增加;⑷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3.治理措施分析中,主要通过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发展技术等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植树造林,降低CO2浓度;因全球变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所以要加强国际合作.
臭氧层空洞
【原型篇】南极臭氧层空洞
1.原因:人为原因: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氯氟烃,造成臭氧层破坏.
2.危害:⑴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从而引发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⑵扰乱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造成一些生物灭绝;⑶使农作物减产,导致粮食危机.
3.治理措施:⑴减少并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的排放;⑵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⑶全球合作保护.
【模型篇】
1.原因分析注重人为原因,主要为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氯氟烃.
2.危害分析中,表现在紫外线对生物(生态)的影响:人类、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
3.治理措施分析中,主要通过全球合作、研制新型的制冷剂,减少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的排放.
水土流失
【原型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1.原因:⑴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易被侵蚀;②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⑵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②轮荒耕作;③开矿.
2.危害:⑴土地退化,农业受损;⑵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安全隐患大;⑶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加剧.
3.治理措施:⑴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⑵工程措施:建护坡、固沟、保塬工程和水利工程;⑶农业技术措施:改良品种与种植技术,提高单产.
【模型篇】
1.原因分析中,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土质和降水三个方面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进行分析.一般来说,有利于水土流失的条件表现为地面坡度大、土质松软易蚀和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人为原因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的,一般表现为毁林毁草、陡坡开荒、在草原上过度放牧、工程交通建设破坏、地表植被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渣等.
2.危害分析中,要从两个大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一是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二是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荒漠化
【原型篇】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
1.原因:⑴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②多大风;③地表是疏松沙质沉积物;④脆弱的生态系统.⑵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如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落后的灌溉方式).
2.治理措施:⑴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⑵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轮牧制度,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建设人工草场,生物和工程固沙相结合;⑶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地矛盾,健全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⑷合理利用水资源.
森林破坏
【原型篇】我国东北地区的森林破坏
1.原因:⑴自然原因:①森林病虫害;②森林火灾.⑵人为原因:①乱砍滥伐,采集薪材,毁林开荒;②空气污染及酸雨.
2.危害:⑴气候变暖恶化,大风日数增加,蒸发旺盛,旱灾加剧;⑵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严重,土壤肥力下降;⑶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原退化;⑷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景区环境恶化.
3.治理措施:⑴退耕还林,大力植树造林;⑵以营林为主,采育结合,加强管理;⑶建立森林自然保护区.
【模型篇】
危害分析:从影响气候、水土流失、旱涝灾害、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分析.
湿地保护
【原型篇】三江平原的湿地保护
1.三江平原湿地破坏原因:⑴自然原因:连年干旱,水源偏少;⑵人为原因:①湿地开垦、开发、湿地资源过度利用;②水资源的不合理调配与利用(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使周边湿地萎缩退化;大量蓄水、引水,导致河流下游来水量减少,甚至断流,使湿地失去水源补给);③湿地被污染、泥沙淤积等.
2.湿地的功能和效益(反过来就是危害):①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②调节气候,调节流量,蓄洪防旱;③净化水质,控制污染;④提供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
3.治理措施:⑴禁止开垦天然湿地,对不合理的开荒实行退耕还湿地;⑵建立湿地生态用水的保障机制,合理进行湿地补水、配水;⑶加大立法、执法和宣传力度,加强湿地保护、管理.
【模型篇】
原因分析中,自然原因主要从“降水”方面进行分析.人为原因主要从“湿地开垦”和“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两方面来分析.
【应用篇】
1.(01全国文综)
⑴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
⑵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地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差,夏季多暴雨;治理的措施主要有小流域综合治理或植树造林和工程措施(如造梯田、打坝淤地等).
2. 试分析森林的环境效益: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③吸烟滞尘,净化空气;④美化环境、消减噪声;⑤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化.
3.(06上海卷)
⑴苏、浙、沪三省市形成湿地的有利自然条件是气候湿润、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海岸线长等.
⑵比较江苏、浙江两省,湿地公园较少的是浙江省.该省湿地公园较少的自然原因是山地丘陵多、平原少.
⑶湿地公园建设投资高,全国现已部分建成、新开建及正在规划中的湿地公园共51个,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就占16个,其社会经济原因主要是经济发达(或城市化水平高),生态环境意识较强.
⑷按湿地的含义,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除了图中标出的湿地公园外,还有由农业生产形成的大面积人工湿地,如水稻田(或鱼塘等);以及由城市建设形成的人工湿地,如大型绿地中的人工湖.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单调性最小值
下一页:溶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