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历史也社会试卷上的题目求会的人解答.

问题描述:

九年级上册历史也社会试卷上的题目求会的人解答.
阅读材料,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遭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页所造成的遭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页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的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慌,互相排斥和对了.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摘自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1)亚非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2)“求同存异”方针的“同”应如何理解?“存异”又指的是什么?
1个回答 分类:历史 2014-09-2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亚非会议的召开是战后国际形势和亚非地区形势变化,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亚洲民族独立运动勃兴,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解放运动的发展.一系列前殖民地的独立敲响了殖民统治的丧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亚非两大洲己涌现出30个独立国家.这是几百年来国际关系史上一个空前未有的变化,它为亚非国家独立自主地召开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创造了条件.
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亚非会议高举独立、和平、友好与合作的旗帜,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隆精神.这个精神贯穿于会议所通过的各项决议之中,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0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万隆会议的原则和精神并未过时,更没有消失,相反,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它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历史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所制定的十项原则,是稳定世界局势、解决国际争端的最好方式,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求同存异,来源于求同舍异,意思是:找共同点,保留不同的看法和观念,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时提出中日双方应求同舍异,周总理纠正说应求同存异,所以不同的看法及社会制度怎么可能说抛弃就抛弃呢.但是,又不能过分的强调不同而强调,这样的话,"话不投机半句多",又怎能坐在一起会谈呢.
求同存异."同"就是共用的利益."异"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异.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为了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这一步看不懂
下一页:这题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