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氢氧化铯分解温度啊?

问题描述:

谁知道氢氧化铯分解温度啊?
这个我也查的到,我问的是分解温度,是不是熔点以上就分解了?
贴那么多有啥用寻大侠帮忙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2-1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氢氧化铯
  中(英)文名称 化学式CsOH 含量(%) 时量平均容许浓度TWA 短时间时量平均容许浓度STEL 最高容许浓度CEILING
  氢氧化铯CESIUM HYDROXIDE CsOH 100 21351-79-1 2mg/m3 4 mg/m3 - 570 mg/Kg (大鼠,食入) -
  三、物理及化学特性
  物质状态:
  [ ]糊状物[ ]粉末[v]固体[ ]液体[ ]气体
  沸点:- ℃
  熔点:522℉ 272 ℃
  pH 值:已知中最强的碱
  外 观:无色或黄色,潮解性,易呈熔融状
  气 味:无味
  蒸气压:可忽略
  蒸气密度(空气=1):- 比重(水=1):3.67
  挥发速率(乙酸丁酯=1):- 水中溶解度:极易溶,395.5g/100㏄ 15℃
  四、火灾及爆炸危害资料
  闪火点:℉ / ℃ 爆炸界限 爆炸下限(LEL):/ %
  测试方式:[ ]开杯 [ ]闭杯 爆炸上限(UEL):/ %
  火灾 灭火材料:化学干粉、二氧化碳、喷水或泡沫
  特殊灭火程序:1.氢氧化铯非可燃品,所使用之灭火剂需为适用周边物质的灭火.
  2.此物质的熔点温度高,若为热或熔化物质与水接触,会引起激烈反应,并且会引燃可燃物质.
  3.此物质亦会与多种金属反应(例如:铅、锌等)而产生氢气.
  4.灭火时小心避免将此物质溅湿,因本物质溶解在水中会大量释出热.
  5.在安全许可的情形下,将容器自火场中移出.
  6.消防灭火人员应先作好个人防护.
  五、反应特性
  安定性 [v]安定 [ ]不安定 应避免之状况:室温下安定,但暴露於空气中会吸温及二氧化碳
  危害分解物:-
  危害之聚合 []可能发生 [v]不会发生 应避免之状况:-
  不相容性 应避免之物质:1.大部份金属(例如:铝、锡、铅、锌及玻璃等):反应产生具易燃爆炸性的氢气.
  2.酸和有机酸:引起激烈反应.
  3.水:接触溶解会大量释出热.
  4.二氧化碳、氧气:潮解.
  六、健康危害及急救措施
  进入人体之途径 [v]吸入 [v]皮肤接触 [v]吞食
  健康危害效应 急性:1.皮肤接触:此化学物质具腐蚀性,会刺激皮肤,尤其是开放式直接接触,引起刺骨般的疼、灼伤、发疹.
  2.眼睛接触:严重的刺激感、灼伤,甚至引起永久性伤害.
  3.吸入:刺激鼻及咽喉.
  慢性:1.其他非常刺激的物质会影响呼吸器官,至於是否为氢氧化铯引起呼吸器官伤害,则尚未知.
  暴露之徵兆及症状 刺激感、灼伤、刺骨般的疼、发疹
  紧急处理及急救措施 眼睛接触:1.立即将眼皮撑开,使用流动水彻底冲洗眼睑及所有的表面至少15分钟.2.若欲避免眼睛的永久性伤害,在一接触就立即用水刷洗眼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救护.3.立即就医.
  皮肤接触:1.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被污染的部位.2.冲洗时并脱掉污染的衣物.3.在严重的情况下应持续冲洗,直到医护救援到达.
  吸 入:1.将患者自暴露区救出.2.立即就医.
  食 入:1.立即给患者喝大量的水或牛奶(如果意识不清,则不可以经口给任何食物).2.勿催吐.3.令患者保暖与休息.4.立即就医.
  七、暴露预防措施
  个人防护设备 眼部:操作此化学品时,不要戴隐形眼镜、防尘护目镜、护面罩(使用溶液时,则采用防溅化学护目镜)
  呼吸:1.呼吸防护具错误的使用是危险的;采用粉尘滤材时,必须先检查是否破损等物理损害.
  2.使用具有粉尘滤材的呼吸防护具,甚至可采用动力型空气净化全面式呼吸防护具.
  手套:聚氯乙烯防渗手套
  其它:上述材质之防护衣,防护靴鞋
  通风设备 1.尽可能采密闭操作.
  2.在此物质有释出的位置使用局部排气装置.
  操作与储存注意事项 1.不可与强酸并存(如盐酸、硫酸和硝酸),并不可储存在玻璃容器中.
  2.储存於紧密容器中,并置于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
  3.再使用处置,储存的场所中不可有引火源如抽烟、明火等.
  4.仅於化学通风柜中操作.
  个人卫生 1.工作后尽速脱掉污染之衣物,洗净后才可再穿戴或丢弃,且须告知洗衣人员污染物之危害性.
  2.工作场所严禁抽烟或饮食.3.处理此物后,须彻底洗手.4.维持作业场所整洁.
  八、泄漏及废弃处理
  泄漏之紧急应变 1.在污染区尚未完全清理干净前,限制人员接近该区.
  2.移开所有引燃源.
  3.液体状况:使用蛭石、泥土、沙或类似物质吸收液体亦可用水稀释或用稀酸溶液小心中和之.并弃置於密闭容器中.
  4.固体状况:在安全许可下,迅速以铲子铲起收集此物质,并置於密闭容器中,避免产生粉尘.
  5.尽可能迅速清理泄漏的物质,因为经此物质吸湿后就较难清理.
  6.彻底清理后,对该区域进行通风换气.
  7.大量泄漏和火灾时立即通知安全卫生与环保相关单位与制造商.
  8.避免外泄物进入下水道、水沟或密闭的空间内.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