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素材!!!

问题描述:

求以严师出高徒为立意的写作素材! 要有正反事例 谢谢了!!!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3-09-0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解题思路: 希望老师的回答令你满意,祝你快乐!如果老师回复晚些,请理解,谢谢!
解题过程:
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对学生真正的爱,很大程度体现在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上。严格,不同于严厉。严厉,动辄板着脸孔训斥,这种简单的做法不会带来良好的效果。严而有格。此“格”,就是一定的原则,既要给学生指出方向,又要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严师的出现与疏导会转变学生中的不良习气,终使“浪子回头”步入正轨。而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严格的教风酿就优良的学风,端正的学风又感化了有差错的学生,使他们悬崖勒马,迷途知返;严师以其“规矩”之严格,方法之得当,一定能造就高徒。教师对学生的严,无论是优生还是劣生,对他们学习中的问题,严格而不是轻易而过,对他们性格中的问题严肃而不纵容,那么,学生也必定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形成严谨的作风,严密的思维,严肃的人格。这样的严师当然能够造就全面进步的高徒。蔡振华严格治军,成就了刘国梁、孔令辉、马林、王励勤等一批世界冠军;徐沛东的严格要求科学的引导,锤炼出了汪正正那荡气回肠的《超越梦想》;苏步青等老师的严格训练,造就了数学家谷超豪;富楼拜的严格要求使莫泊桑为我们留下了不朽名著《羊脂球》。
毛主席的国文老师袁老师在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对他的作文要求相当的高,虽然毛泽东的作文在进校是已经是第二名的水平了,但是他这位老师仍然经常给他不及格的分数,意在要他精益求精!

反面:
自古至今,“严师出高徒”这一俗语一直广为流传,然而,“严师”一定出“高徒”吗?
从哲学理论上讲,人的前途和命运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并且外因最终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在因素是主要的,外部条件是次要的。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都是内在因素。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否成为人才在于其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态度决定一切”和“能力决定发展”。唯物辩证法还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两面性。也就是说,“严师出高徒”这句话本身在逻辑上就是错误的。一个自己主观好学,积极进取,自觉自律的人,即使没有“严师”也能有所成就;一个主观不努力,不求上进,放任自己的人,那不管“严师”、“高师”或者是“能师”都是不经用的。
从现实的角度看,古今中外,有才干的人如同天上的明星,数不胜数,然而他们是否都出自“严师”门下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严师”,然而他们的学生是否都功成名就了呢?是否都能称之为“高徒”呢?在这些“严师”的教育下,又有多少人对学习由爱到狠,有多少人失去了欢笑,有多少人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中途放弃,甚至走上不归路了呢?假若“严师”一定能出高徒,那为什么老师们还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个个“严”字当头不就万事大吉了吗?假若“严师”一定能出高徒,那我们为什么不去跟着“严师”一起学跨栏,成为第二个刘翔,为国争光呢?我认为,“严师出高徒”是传统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一种体现,是造成学校中师生关系紧张和诸多矛盾冲突的根源所在。我们承认,有少部分孩子的成才,可能与教师和家长的严格“管教”有关,但这只是在牺牲他们的个性和快乐,牺牲大多数学生利益的前提下所换取的局部的成功,其成功率是很低的,其效率是很低的,而代价却是高昂的。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朋友,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更不是敌人。他们之间的感情要靠爱和知识维系,不能靠威严,更不能靠暴力。爱是人类最基本,最美丽的语言,它能化解一切的矛盾与痛苦。而盲目的“严”是利剑,是魔鬼,不但出不了“高徒”,相反,还会出社会败类,因为他们会感到自己和当今的社会格格不入,由此产生了叛逆的心理,这对学生是很不利的,这对教育更是灾难性的,这样的结局,又何来“高徒”可言呢?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老师的任务是完善我们的心志。对于二十一世纪最值钱的东西,更应该多一分爱,多一分宽容和理解,简单、粗暴的“严”只能激化矛盾,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须知,拔苗助长真是祸,慢功才能出细活!
总而言之,“严之师,教之过”,只有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和适合他的人配合在一起,才能得到真正的“高徒”。“严师出高徒”是因为“严师”碰上了“高徒”,所以才有“严师出高徒”。其实,“严师”未必出“高徒”。
最终答案:略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如何写心灵之道
下一页:第四题,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