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形象为何感人(2009

问题描述:

“背影”的形象为何感人(2009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1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
  这样的分析不能算错,课堂上能够让学生达到这样的理解大约也可以了;可是作为教师,仅知道一个笼统的结果,而不能理解其更深层的审美上的原因,未免有点欠缺.
  孙绍振教授在分析《背影》时说:“道德的善恶,是一种理性,而审美价值,则是以感情为核心的,情感丰富独特的叫做美.”这就告诉我们,“背影”形象的感人主要因为它是“美”的.那么“背影”的形象美不美呢?我们来看——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体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孙教授接着说:“朱先生的这篇是抒情散文,以情动人.越是没有实用价值,和情感的审美价值反差越大,越是动人.”父亲送儿子去车站,为儿子买橘子,这些事本就是多此一举;非但多此一举,还给自己添了许多麻烦(父亲过铁道就很费劲,如果让儿子去就方便很多).但是父亲就是不放心,就是不考虑自己的安全,不考虑自己年纪已大,手脚不灵便.越是这样,就越显示出他对儿子深厚的感情.如果父亲身手矫健,啪地登上月台,啪地跳下月台,来去如飞,恐怕也就没有什么令人感动了的.
  说到这里,还只是分析了“背影”中所包含的一般普遍的父爱.“背影”形象之所以经典,还在于它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
  首先,它是与父亲的老境颓唐分不开的.文章开始就介绍了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祖母死了,父亲赋闲,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父子俩因奔丧小聚之后,又面临长时期的分别.在这个时候,血缘亲情就显得尤其可贵.因此,父亲对我的关心可谓呵护备至.也有人评论说,这样事无巨细一一操办,倒似乎是母亲而不是父亲了.
  其次,这也与朱自清同父亲近年来关系失和有关.文章最后一段,感情深挚含蓄,颇难理解.读这一段,至少可以获得这些信息:一、这两年来,我与父亲东奔西走,没有见面;二、父亲老境颓唐,待我不同往日,父子间很不愉快;三、现在他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四、他身体不好,恐不久于人世.
  作者事隔八年后重新回忆起父亲的背影,写下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跟父亲的来信有密切关系.无论父亲待“我”怎样,如今他总是在惦记“我”,这令我感动的同时更感到惭愧、内疚;而这种内疚、惭愧与八年前火车站分别那一刻是相同的.因此这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朱自清写给父亲的一封致歉信.凡是父亲待我不好之处,父子失和的原因,都只提了个开头就没写下去.如果具体写了,既有损于父亲的形象,又与“背影”无关.
  我的理解是,正因为父亲待“我”不同往日,因此这一刻的来信更令人感动.即使在父子失和的时期,在父亲一贯严厉的苛责之下,父爱依然如江如河,只不过在父亲的内心深藏.平时不能表现,只在特别的一刻,如八年前的父子分别,如眼前的即将辞世,父子间的真情终于冲破一切樊篱,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因此,“背影”的形象之所以感人,是因为那是在特定环境(祖母死了,父亲赋闲,父子分手在即)特定人物关系(父子失和)的背景下普遍人性的真情流露,既是普遍的,又是独特的.而任何一个经典的艺术形象,都应该具有普遍性和独创性.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