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仁道是讲给什么样人的?

问题描述:

孔子说的仁道是讲给什么样人的?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2-1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一) 道德首出,仁为根本 —— 儒学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道德放在首位,突出道德在人类生活中的优先地位,儒学所推崇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端”(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三达德”(仁智勇)、“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絜 xié 矩之道”(将心比心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以及正心诚意、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修己安人、仁民爱物等,讲的都是人类的普遍道德.儒学主张以德正心、以德修身、以德立教、以德治国,以德治天下,对道德推崇备至,可以说儒学就是道德之学.儒学之所以如此推崇道德,是因为儒学认为人是道德的存在,道德是人的本性,人的生命意义与存在价值均存在于道德中,孟子所谓“人禽几希”就是因为人有道德而动物没有道德,如果人不按自己的道德本性生活,人就降到了动物的存在,人的生命就丧失了意义与价值.此外,在社会生活层面,道德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如果社会生活中缺乏道德,人类良好的群体生活就不可能,人类相处的规则就会变为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人类社会就会变成一个“动物社会”,也就是变成儒学经常说的“强凌弱、众暴寡、智诈愚、勇苦怯”的“无道”社会,这样的社会必定不可能长期存在,一定会崩溃,人类不可能过上稳定和睦的社会生活.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儒学非常推崇道德,把道德看作是维系人类群体生活的纽带和建构社会生活的基石.有人说儒学有“道德情结”,是“道德至上主义”,这并没有错,推崇道德确实是儒学最根本的特征.
在儒学推崇的诸多道德中,儒学又把“仁”放在首位,特别突出“仁”在诸多道德中的优先性与重要性,即所谓“仁为根本”.所以“五常”、“四端”(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三达德”都把“仁”放在首位.孔子认为“仁”是“礼”的基础,没有“仁”“礼”就徒有形式而没有实质的价值,实质的价值就是“仁”.(如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玉帛云乎哉?钟鼓云乎哉”?)朱子认为“仁”相当于《易经》“乾卦四德”中的“元德”,“乾卦四德”是“元亨利贞”,《易经》说“元者善之长”,所以“仁”是众善之长,即居众道德之首.那么,“仁”是什么呢?《说文解字》说是“相人偶”(一种人群相处才产生的关系,一个人独居不会产生“仁”,如鲁宾逊一个人在荒岛上不存在“仁”的问题,后来掳获了“星期五”,产生了人际关系,才存在“仁”的问题.),孟子说是“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张子说是“民胞物与之情”,朱子说是“浑然温和的天地阳春生育之气”,是“天地生物之心”,王阳明说是“良知真诚惨怛的万物一体之情”,总之,“仁”既是天地生化养育万物的生生之德,又是人类慈爱悲悯的深厚情感.人类如果丧失了这种“仁”的情感,人就成为木石,社会就会冷酷,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无法维系(因为人类社会最终要靠仁爱的情感来维系,而不能靠权力、法律、金钱、物质来维系.),这样人也就不成其人.(孟子说“人者仁也”,无“仁”就不成其为人.)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儒学才把“仁”提得这么高,放在人类道德之首.
(前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索尔仁尼琴被驱逐到美国,在美国住了很长时间,但他反对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冰冰的法律关系,又反对苏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险恶虚假的权力关系,他渴望的是俄罗斯东正教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温情脉脉的人伦关系.这也是儒家所渴望的人际关系. 梁漱溟 先生言中国社会的特征是“人与人相与之情厚”,因此,儒学反对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即反对把人与人的关系变成权力关系、法律关系、商品关系、金钱关系、科技关系,因为这样的关系都违背了“仁”的原则.儒学要建立的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温情的社会,而不是被权力、法律、商品、金钱、科技支配的冷冰冰的没有情感的社会.索尔仁尼琴的小说描写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冷冰冰的险恶虚假的权力关系,马克思的早期作品和巴尔扎克等西方作家的小说描写的是人与人之间冷冰冰的商品金钱关系,西方反乌托邦小说如《美妙的新世界》等描写的是人与人之间冷冰冰的科技关系与权力关系.)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