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碍阎罗话短长”什么意思

问题描述: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碍阎罗话短长”什么意思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1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于谦所写的《石灰吟》,它真切地表达了于谦的志向,也是于谦一生高洁情操的最好写照.
于谦(公元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进士,授御史,曾在明英宗年间任兵部尚书,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于谦出仕以后初任监察御史,一当官就很注重清廉自律.人家当官前呼后拥,尽显官威;于谦当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他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的权贵,因而屡次受到排挤打击.但他一如既往,矢志不改.每次进京,只带随身行装,从不给上司送礼.
宣德年间,他由河南巡抚调京任兵部侍郎时,河南的幕僚们劝他:“你不向上司献金玉,就带上点土特产吧!如绢帕、蘑菇、线香之类的.”于谦听罢仰面大笑,笑罢秉笔赋诗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碍阎罗话短长.”
此诗的大意是说:蘑菇、绢帕和线香是供人们使用的,如果都被当官的拿去讨好了上司,就会给人民生活所需带来困难;自己一身清白去做京官,就不会让老百姓指戳脊梁.于谦还将“两袖清风朝天去”这句话写成横匾,挂上自家的门楣,以示不为利禄所动.但是,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反而说他坏了官场规矩,而且是“居心叵测”.于谦对此置若罔闻,还是没有随波逐流,言行始终如一.
从此,于谦空手入京就职这个故事广泛传开了,“两袖清风”还被引申为“品德正直清廉官员”的代名词.
在于谦一生中,他所遇到的最大事件是“土木堡之变”,从这个事变中也最能体现他的性格和操守.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侵略军席卷北方、挥师南下,明英宗偏听全无军事常识的太监指划,结果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境内土木村)一战,明朝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虏而做了阶下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消息传到京城,有人主张南逃,有人主张投降,朝议一片恐慌.
在这个危急关头,身为兵部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痛斥种种逃跑主义和投降主义,积极主张抗击瓦剌侵略军.皇弟郕王监国,将于谦擢为兵部尚书.于是于谦调集各路兵马,决心保卫京城.敌方以明英宗为人质,威胁明朝廷投降,否则就杀掉英宗.有人又主张献城投降以保英宗之命.于谦却义正词严地质问:“到底国家民族重要,还是英宗的个人生命重要?”坚决拒绝瓦剌军的最后通牒.
于谦带领二十多万大军,坚守京城,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九月郕王即帝位,为明景皇.十月,瓦剌首领也先挟持英宗破紫荆关威胁京师,于谦分遣诸将列阵九门迎敌,并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弟孛罗及其高级将领卯那孩,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也先见其军队死伤惨重却捞不到半点油水,又顾虑中原毕竟国大力强,正所谓“烂船尚有三斤钉”,一个不小心被于谦反攻过来恐怕后果堪虞.于是他就请求议和,还卖了个顺水人情,在退军之时将明英宗送回明朝廷.
明英宗回朝复辟而重新登位后,不思于谦抗敌之功,却恨于谦不听瓦剌之劝,使他几乎命丧刀下,就找个借口把于谦下狱,随即斩首,一泄私愤.于谦临刑时毫无惧色,更无愧色,昂首吟诵自己创作的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就是这样,一生可谓历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的磨难,但为官始终清廉刚正,死后家无私积,一贫如洗.
一直到明英宗死后,明献宗登位,为了平息民愤收买人心,才下令为于谦平反昭雪.
于谦活得直,死得冤,但他的生则杰为典范,死则重于泰山.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