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根据回答的具体情况,50分,辛苦了,【注:该题的图片上存如下】该题的问题是:甲图各线示意不同纬度①~⑤地白昼长度变

问题描述:

接上:根据回答的具体情况,50分,辛苦了,【注:该题的图片上存如下】该题的问题是:甲图各线示意不同纬度①~⑤地白昼长度变化.读图,回答⑴~⑶题.
⑴若图中①地位于北半球,则a点时刻应为()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⑵图示五地中
A.③地纬度高于②地纬度 B.④地位于赤道附近 C.①地、⑤地白昼长度变幅最大
D.②地位于极圈之内
⑶若甲图中④地与乙图中P点相吻合,且昼长为图中最大值,则()
A.M、N昼夜长度相等 B.Q点昼长为6小时 C.P点经度为15°W D.上海(30°N)夜长为10小时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0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A .春分
  解析:①地位于北半球,从图一可以得知①地在a点时昼夜等长,北半球昼夜等长就只可能是春
  分时节.
  (2)C.①地、⑤地白昼长度变幅最大
  解析:A:由图一可知,③地无论什么月份始终是昼夜等长的,应该是在赤道附近的地区,则应
  该是比②地纬度低,故排除;
  B:与A项分析方法一样,④地不在赤道附近,因为④地有昼夜长短变化,故排除;
  C:可以直接从图一得出结论,昼夜长短的变化最为明显,故选C;
  D:运用假设法.假设②地位于极圈内,那么必然会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那么昼长
  时间应该会有为0的时候,而从图一中读不出这条信息,故假设不成立,排除.
  (3)C.P点经度为15°W
  解析:A:由图二可知,M、N两点并没在同一纬线上,故日出日落时间不同,昼夜长度也就不相
  同,故排除;
  B:题设条件为P点昼长14小时,P、Q同处南半球(由图二可得),故P点也应该是昼长大
  于12小时,故排除;
  D:南半球昼长达到最大值应该是12月22日,南半球夏至,北半球冬至,故上海应该是夜
  长大于昼长,故排除.
  楼主这组题前两道应该出自2008年四川高考(非灾区)文综卷,很具有代表性,全国高考
  文综题几乎每年都会涉及地球运动这部分的知识,算是高考的一个重难点,希望能够好好掌握.
  最后,祝:新年快乐!
再问: O(∩_∩)O谢谢您的回答,请问第(3)小问,如果用直接法,能直接算么?我最怕就是时间计算问题,特别是跨过日界线的,
再答: 对不起哈,学艺不精,如果说真能直接算的话,应该比较复杂吧……这道题如果做的大胆些,可以直接判南半球,然后接近0°经线,就可以定C项,但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其实这类题的技巧性都是比较强的,很多时候要运用逆向思维法,看似很复杂的问题,换个头脑,解起题来定会得心应手。这种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是考生需要具备的。 时间计算问题如果涉及跨过日界线的问题,只需要掌握:从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从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这类题典型的就是飞机飞行或者是航海问题,告诉某一时刻飞机起飞,到达某时区时求当地时间。有时候容易弄混,也可以不考虑日界线,把日期全换成小时,比如说12月11日10时,可以转换为12月10日34(12+10)时,这样再和已知条件相加减,得到的就是所求的时刻。当然,最后还是要化为24小时制的,这类题还得具体起来说才好讲,这样空谈也许有点模糊。但大概的解题思路应该就是这样了。
再问: 不管怎样,O(∩_∩)O谢谢!!!我在网上找了关于日界线的题目,来自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1eae6f155f0e7cd1842536c4.html 请问您能解释一下该文库中第三页经典例题2下面的练习题【第一小题(前两小问)】吗,即: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其余部分表示七月八日,每条经线的间隔相等,箭头表示自转方向,据此回答。。。 谢谢!!这种类似的问题老师曾跟我讲过,但我很快忘了怎么做出来的了...
再答: 1题:首先图示将地球划分为8个部分,且每条经纬线之间间隔相等,则可得出间隔是45°,再依据已知的135°E可得知,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北逆南顺”判半球,得知是北半球),各经线的经度依次为:135°E、180°、135°W、90°W、45°W(B点所在经线)、0°(A点所在经线)、45°E、90°E。然后依据阴影部分是7日,空白部分是8日,顺自转方向得知,在90°W处,日期从7日过渡到8日,说明90°W经线上区时是24时(0时),【注意:不能说90°W是昏线,此处貌似无法判晨昏线】,据此,A(0°,0°)与90°W相距90°,即6个时区,则可判断此时A点的区时为7月8日6时。 2题:已判得A点所在经线为0°经线(本初子午线)零时区区时为6时,北京位于东八区,只需要加上8个小时就OK,所以,此时北京时间是6+8=14时。 不知与你老师讲的是否有出入,这只是个人的观点,但觉得应该没错吧。。。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例2的第一问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