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

问题描述:

英语翻译
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1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一首诗的起句或起句中的几个字即为诗题,从《诗经》起已成民歌惯例.这多数是因为先有歌词后加题的缘故.在汉乐府中如《战城南》、《有所思》、《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等等无不如此.陈琳点题直起,拟汉乐府是拟得很到家.“饮马”,是放马使饮的意思.“长城窟”,长城下山石间的泉窟,即今所谓泉眼.“伤马骨”,是借马说人,衬托役夫难以忍受边地之苦.“马犹如此,人何以堪!”两句象叙事,又象起兴;由苦寒而顺势引出下文役夫致辞求归,十分自然.
此诗的叙事多由人物对话组成,这种形式也具有乐府民歌的显著特色.诗先写役夫不能忍受苦役,前去对督工的长城吏提要求说:“慎莫稽留太原卒!”意思是千万别再留难我们这些来自太原的役卒了,让我们早些回家吧!对官家的要求不是可以随便提的,出于不得已才迸出这一句话来的,即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叙起简捷得法.“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这是长城吏的答复.“筑”,就是夯,众人齐举打土使土坚实的工具.这两句意思说:官府工程自有规定期限,哪能由你们说了算!大家快一齐唱打夯歌,努力干,别再提什么回家了!写长城吏答话的声音语气,生动逼真,那种盛气凌人的傲慢和不耐烦神情,仿佛如见.役夫面对无情的现实,尽管已不再抱有幻想,但憋在心里的话,还得说出来:“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这虽是无可奈何的抗争,但有此抗争,却使我们看到在役夫的胸腔里正郁积着一团忿恨的烈火.所谓“宁当格斗死”,指的当然是宁愿在沙场上、在与敌人的厮杀中为国捐躯.但能死国的,也未始不能死于反抗暴政;死于反抗暴政也是死国.陈胜、吴广在举义前就曾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可见,这种不愿忍受苦役,宁可战死的情绪,对统治者来说,是危险的讯号.诗写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对立和被压迫、被奴役的人民对暴政的强烈不满情绪.
此诗前半写役夫与长城吏的对话,后半写役夫与他妻子的书集往还;中间夹四句,承前启后,作为过渡:“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望长城之漫长而兴叹,实亦即叹筑城工程浩大,劳役遥遥无期.重复“连连”二字,蝉联前后句,声情俱佳.这是承前.长城既然连绵如此,修筑它,劳动力自然非多不可;壮丁抽得越多,拆散的家庭当然也越多.“寡妇”一词,在古时的含义比今天要宽泛些,凡女子与丈夫离别而独居者,即可称寡妇,不一定非作未亡人不可.诗中对举“边城”与“内舍”、“健少”与“寡妇”,为接写彼此两番“作书”布局.这是启后.
第一次书信寄答,诗中明白交代.边城健少作书寄给在家的妻子,嘱咐她“便嫁莫留住”,赶快趁年纪尚轻去重新嫁人,不必再在家等待他了,要她“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好好地侍奉新公婆,能时常想念着自己.“故夫子”,犹言你原来的丈夫,是自谓.希望妻子对自己常念不忘,正见自己情深意切,难忘对方.既然如此,又为何催她“便嫁”呢?这正是因为自己已清醒地认识到将来夫妻团聚已成绝望,所以宁可集不幸于一身,也不忍心让心爱的妻子耽误青春,白白为自己痛苦地守寡一辈子.他为妻子着想,甚至连她将来应处理好与新的公婆关系都考虑到了,这是何等入微的体贴、深挚的爱抚啊!“多情恰似总无情”.“便嫁”与“念我”看似矛盾,其实是统一的.短短几句话,写出了健少在不得已境况下的复杂内心,充满了悲剧气氛,同时也展示了劳动人民在对待爱情问题上甘愿牺牲自身、成全他人的崇高境界和道德品质.这在封建时代,尤为可贵.
内舍复信报往边地,仅记“君今出言一何鄙”七个字.实际上当然不可能只有这么一句话的.她既责备丈夫不该在来信中胡说什么“便嫁莫留住”之类粗鄙不堪的话,当然还会有下文,比如说表白一下自己的心迹;如果将它写出来,大概也不外乎此诗结尾的那几句话.诗人没有那样写,他将本来可以一口气连着说完的话,分作两番来记述,不让精华一泄无余.先只写她对丈夫的“出言”感到委屈,仿佛自己被讥刺,受到了侮辱: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竟对我说这样的丑话!这就突出地表现了她对丈夫的爱是“之死靡他”、忠贞不渝的.就文势而言,这句话十分自然地引出边城健少再次作书申述理由,把悲剧进一步推向高潮,由浅入深,层次井然,可见诗人善于裁剪和安排.
第二次书集往复,不明言谁寄给谁,而只凭语意区分.有人理解此诗就只承认一次书信寄答,不承认还有第二次.清代朱乾《乐府正义》曰:“‘报书’以下,其妻以死自誓之词.”这就是说,从“君今出言一何鄙”起,到全诗结束,共十一句,全是内舍“报书往边地”所言.本来象“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等语,显然是健少的口气,意谓我处于祸难之中,自身尚且难保,为什么还要拖累人家的女儿呢?“他家子”,乃指其妻.倘若把这些话都当作妻子计的,那就势必只好解“‘他家子’即所云‘故夫子’”了,这毕竟勉强难通.明代胡应鳞《诗薮》内编卷三答:“陈琳《饮马长城窟》一章,格调颇古,而文义多乖.”怕也是将两次书信寄答看成一次了吧.(近年新出版《乐府诗集》一书,也将此诗后十一句都标点作内舍词.)倒是浓德潜说得正确:“‘作书与内舍’,健少作书也.‘报书往边地’二句,内舍答书也.‘身在祸难中’六语,又健少之词.‘结发行事君’四句,又内舍之词.无问答之痕而神理井然”(《古诗源》卷六)
健少再次作书,是为了述明前番嘱妻“便嫁莫留”的缘故.其中“生男”四句是借民歌点醒主题,说自己此番必死于筑城苦役无疑.秦筑长城时,死者相属,有民歌云:“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水经注·河水》)引晋杨泉《物理论》中记)与诗中语仅数字之差异.封建时代,本重男轻女,如今生了男孩倒说不要去养活他,还是生女儿好,生女儿要用干肉(脯)去喂养她.谣谚一反常情,可见民愤之大.后来,杜甫《兵车行》写百姓怨恨兵役繁重,也说:“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无疑是受到过陈琳这首诗的启发.
全诗以内舍再次作答,表明心迹结束:“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这一次语气与前次全然不同,不再是责备了,相反的,她的每一句话,都流露出对丈夫的无限温情.结发,即束发,古人到成年时要改变发式.慊慊,是心中有所求的样子.她说,自从我长大成人嫁给你后,总是时刻有你在我心中.两句先正面抒发对夫始终不渝的深情.第三句则针对来书所言,意谓你自己必死边城,这一点我也清楚知道.“明知”二字,可见她不抱幻想.但却不忍说出一个“死”字来,而只说“苦”,措辞婉曲得当,这又说明她心地善良,对丈夫温顺体贴.末句把深藏在内心的念头向丈夫透露了:你既然难以存活,我也就决心以一死殉情了.心里是决绝的,说出来却仍是委婉之至.这样,反而更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