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感情上有什么分别?

问题描述:

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感情上有什么分别?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1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由于《三国志》本传中不载,《文选》里也不见选录,而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张俨《默记》,所以,有人认为此表是伪作.但也有人认为,从体例文风来看,后表与前表并无二致;而且《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中,诸葛恪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所指可能即系后表.
  《后出师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1〕,王业不偏安〔2〕,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3〕?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4〕.宜先入南〔5〕.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6〕;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7〕,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8〕.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9〕,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10〕.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11〕,谋臣渊深〔12〕,然涉险被创〔13〕,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14〕,而欲以长计取胜〔15〕,坐定天下〔16〕,此臣之未解一也〔17〕.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18〕,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19〕,遂并江东〔20〕,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21〕,其用兵也,仿佛孙、吴〔22〕,然困于南阳〔23〕,险于乌巢〔24〕,危于祁连〔25〕,逼于黎阳〔26〕,几败北山〔27〕,殆死潼关〔28〕,然后伪定一时耳〔29〕.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30〕,四越巢湖不成〔31〕,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32〕,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33〕,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34〕,中间期年耳〔35〕,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36〕,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37〕.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分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38〕?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39〕,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40〕,当此时,曹操拊手〔41〕,谓天下以定〔42〕.然后先帝东连吴越〔43〕,西取巴蜀〔44〕,举兵北征,夏侯授首〔45〕,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46〕,秭归蹉跌〔47〕,曹丕称帝〔48〕.凡事如是,难可逆见〔49〕.臣鞠躬尽力〔50〕,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51〕,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52〕.
  ——选自中华书局版《诸葛亮集》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竟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目前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现在谨将这些事陈述如下:
  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现在,陛下及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着惧难;今年不出战,明年不征讨,让孙策安然强大起来,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好象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败死了.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臣下进驻汉中,已一周年了,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连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江建中)
  【注释】
  〔1〕汉:指蜀汉.贼:指曹魏.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2〕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3〕孰与:谓两者相比,应取何者.〔4〕惟:助词.〔5〕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6〕并日:两天合作一天.〔7〕顾:这里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汉之境.〔8〕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9〕这两句指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初出祁山(在今甘肃省礼县东)时,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在魏、吴边境附近的夹石(今安徽省桐城县北),东吴大将陆逊击败魏大司马曹休两事.〔10〕进趋:快速前进.〔11〕高帝:刘邦死后的谥号为“高皇帝”.并:平列.〔12〕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13〕被创:受创伤.这句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屡败于楚军,公元前二○三年,在广武(今河南省荥阳县)被项羽射伤胸部:在汉朝初建时,因镇压各地的叛乱而多次出征,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年在白登山还遭到匈奴的围困.〔14〕良:张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平:陈平,汉高祖的著名谋士.后位至丞相.〔15〕长计:长期相持的打算.〔16〕坐:安安稳稳.〔17〕未不能理解.胡三省认为“解”应读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两说皆可通.〔18〕刘繇(yóu由):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因受淮南大军阀袁术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孙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为豪强笮融攻杀.《三国志·吴书》有传.王朗:字景兴,东汉末年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孙策势力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后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19〕孙策:字伯符,孙权的长兄.父孙坚死后,借用袁术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区,为孙吴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不久遇刺身死.〔20〕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21〕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22〕孙:指孙武,春秋时人,曾为吴国将领,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吴:指吴起,战国时秦大将,在统一战争中屡建战功.〔23〕困于南阳:建安二年(197)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24〕险于乌巢: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荀攸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25〕危于祁连:这里的“祁连”,据胡三省说,可能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当时(204)曹操围邺,袁绍少子袁尚败守祁山(在邺南面),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袁将审配的伏兵所射中.〔26〕逼(bì逼)于黎阳: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绍死,袁谭、袁尚固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曹操连战不克.〔27〕几败北山:事不详.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今陕西沔县西),与刘备争夺汉中,备据险相拒,曹军心涣,遂撤还长安.〔28〕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211),曹操与马超、韩遂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马超军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殆,几乎.〔29〕伪定:此言曹氏统一北中国,僭称国号.诸葛亮以蜀汉为正统,因斥曹魏为“伪”.〔30〕昌霸:又称昌豨.建安四年(199),刘备袭取徐州,东海昌霸叛曹,郡县多归附刘备.〔31〕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为军事重镇,巢湖在其南面.而孙吴在巢湖以南长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32〕李服:建安四年,车骑将军董承根据汉献帝密诏,联络将军吴子兰、王服和刘备等谋诛曹操,事泄,董承、吴子兰、王服等被杀.据胡三省云:“李服,盖王服也.”〔33〕夏侯:指夏侯渊.曹操遣夏侯渊镇守汉中.刘备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汉中,蜀将黄忠于阳平关定军山(今陕西省沔县东南)击杀夏侯渊.〔34〕汉中:郡名,以汉水上流(沔水)流经而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县东).〔35〕期(jì寄)年:一周年.〔36〕赵云、阳群等都是蜀中名将.曲长、屯将是部曲中的将领.〔37〕突将、无前:蜀军中的冲锋将士.賨(cóng丛)叟、青羌:蜀军中的少数民族部队.散骑、武骑:都是骑兵的名号.〔38〕图:对付.〔39〕夫:发语词.平:同“评”,评断.〔40〕败军于楚: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在当阳长坂被击溃事.当阳属古楚地,故云.〔41〕拊手:拍手.〔42〕以定:已定,以,同“已”.〔43〕本句指刘备遣诸葛亮去江东连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44〕本句指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势力进入刘璋占据的益州,后来攻下成都,取得巴蜀地区.〔45〕授首:交出脑袋.参见前注〔33〕.〔46〕关羽:字云长,蜀汉大将,刘备入川时,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击曹魏,攻克襄阳,擒于禁,斩庞德,威震中原.孙权趁机用吕蒙计谋偷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47〕本句指刘备因孙权背盟,袭取荆州,杀害关羽,就亲自领兵伐吴,在秭归(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北)被吴将陆逊所败.蹉跌,失坠,喻失败.〔48〕曹丕:字子桓,曹操子.在公元220年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49〕逆见:预见,预测.〔50〕鞠躬尽力:指为国事用尽全力.一作“鞠躬尽瘁”.〔51〕利钝:喻顺利或困难.〔52〕覩(dǔ赌):亦即“逆见”,预料.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