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著书轶事译文

问题描述:

蒲松龄著书轶事译文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0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令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成,故笔法超绝.
  (清·邹韬《三借庐笔谈》)
  耕斋点评
  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因为人是真实的,一假就露馅;鬼是虚幻的,真真假假无可挑剔.《聊斋志异》是以狐鬼为描述主角的,这种绍兴人所谓的“大头天话”,作者似乎可以天马行空随意编造了吧.其实不然,《聊斋》虽然说的是狐鬼,但抨击的是人事.真如郭沫若所评价的那样,作者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虏,入木三分”,他深入民间,探微索隐,为写此书,是颇费了一番心血的.
  蒲松龄自幼聪慧,初应童子试时,便考得县、府、道三个第一.但八股文的科举要的是中规中矩的人才,像蒲这样不羁的人终难适应.此后他屡试不第,孤愤之下终于绝意仕途,在家乡山东淄博以当乡塾教师苦捱岁月.相传先生居乡里,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天清晨带一大瓷缸泡好的浓茶,及一包烟丝,来到村口大道旁.他在柳荫下铺好芦席,看到有人经过,便请他们歇息,请他们抽烟喝茶,与他们谈天说地.每听到奇闻异事,蒲松龄就记在心头,回家后谋篇布局,精心写作,如此这般,化了二十余载寒暑,终于写成了《聊斋志异》这部诡异奇特的千古名著.
  不由想到时下的文风,特别是某些新闻报道,以讹传讹者有之,添油加醋者有之,更有甚者,如北京电视台所播的“纸馅肉包子”,竟是一则记者一手导演出来的假新闻.过去只听说不法商贩制假售假,想不到而今搞舆论宣传的,也公然作假,看来“诚实”这一为人的基本道德,在一些人的心里,早已荡然无存.检讨这类假新闻出笼的原因,除制度和管理有漏洞外,对从业人员教育的缺失,实在不无干系.人世诸多道德,是要细化为规矩的;而遵规守矩的自觉,却要从小养成.翻看古时《弟子规》,上面“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返必面.”……所讲都是学童的行为规范,且操作性很强,一条一条都须养成习惯.其中“凡出言,信为先”,“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我们摇笔杆子的如果都能从小知悉遵行,恐怕也就没有“假新闻”一说了.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一道物理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