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会:人口多,对现代经济社会中有没有优势呢?我是正方

问题描述:

辩论会:人口多,对现代经济社会中有没有优势呢?我是正方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2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经济发展不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产品和服务量的增加,用来量度的是GDP(GNP)或其人均值.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等,经济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还强调质的变化.人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虽然通过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在未来也仍然是非常大的.从经济发展的内涵出发,我认为人口多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一定优势.
  其一,人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是社会和经济行为的主体.从消费角度来看,人口多有利于形成更多的消费需求,从而刺激生产;从生产角度看,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将会满足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我国劳动力资源是丰富的甚至过剩,2000年劳动适龄人口为8.2亿,以后持续增加,21世纪20年代初将达到最高峰(9.3亿~9.5亿),然后缓慢下降,2050年,中国的劳动力供应量为7.7亿~8.5亿,数据显示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未来较长时间内还是很丰富的,由于供给过剩,同发达国家相比,劳动力的价格将会保持较低水平,这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将持续存在,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优势.
  就劳动力质量而言,在普遍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的基础上,普通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将会提高,劳动力素质也会改善,这将会有效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随着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才在数量上的优势也会显现,这对于促进技术进步非常有利.因此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教育制度的完善,人口素质提高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其二,人口流动也会对未来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其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将发挥越来越强的作用,将会扩大地域间、产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劳动力的流动形态主要是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部门向城市部门的流动,传统的第一产业部门向第二、三产业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有利于缓解农村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农村经济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总之,劳动力的流动将作为积极因素促进经济发展.
  人口数量对于经济发展的优势并不是绝对的,在发挥这些优势的同时,人口多所带来的问题更是不能忽视.否则,优势不但不能发挥出来,反而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1)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2015年前后中国老龄人口将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5%左右了,到2025年前后接近3亿,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60岁以上的老人;21世纪40年代初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25%左右.而且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的老龄化比城市地区更为严重.因此,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未来的经济必然要负担更多的老年人口.人口老龄化会加重国民经济的负担,影响个人消费,也会导致储蓄的减少,从而影响资本的积累,这些都将阻碍经济发展.
  (2)人口数量过多对人口素质的提高有所制约.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人口越多,人均收入就会越少,人口用于吃、穿、住、行等生存需要的费用比例就大,而用于教育、医疗卫生、技术培训等个人发展方面的费用就少;儿童的人均教育经费比较低,学生拥有的教师数量也比较少.在人口数量既定的情况下,解决人口数量对于人口素质的制约,我认为还是需要依靠经济的增长以及制度的完善.
  (3)活跃的人口流动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是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流动人口聚集地易滋生犯罪,对社会治安造成威胁;由于管理不善,计划外生育现象突出;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难以解决;农村廉价劳动力的进入造成了对城市剩余劳动力的挤出,下岗人员增多.因此,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如果不能对流动人口进行很好的管理,人口流动带来的弊端可能淹没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4)人口多对资源环境会形成很大的压力,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个问题目前在我国已经非常突出,人口多导致对环境、资源的数量需求压力大,同时,由于人口素质低下,环保意识缺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由此造成了人口、资源、环境的恶性循环.未来经济的发展必然是可持续发展,在人口基数大的事实前提下,解决好这个问题应该更多的依靠人口素质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
  (5)人口数量过多还会影响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人均收入,造成物质上的贫困,贫困又会造成教育的落后,文盲和低文化程度又会带来思想上的保守,这又会成为人口迅速增长的基础,迅速增长的人口又会强化对教育的压力,制约人口素质的提高,增加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导致社会负担加重、剩余劳动力增多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奇偶性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