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为什么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

问题描述:

《荷塘月色》中为什么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2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
,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
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
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吴周文 谈《荷》
l 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
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作为
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们“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
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
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
,“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
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
”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
“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
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l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
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感情?主要是因为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
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如何去看待朱自清的这种思想感情呢?朱自清的苦闷是可以理解的.
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
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
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
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在当时,朱先生没有倒向国民党的怀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任何过分要
求只能是一种苛求.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
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拔高即等于贬低,只有结
合当时作者的实际思想去分析《荷塘月色》,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也只有如此,我们
才能真正理解朱自清先生在晚年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高尚人格!
——程翔《荷》主题探
l 有浓浓的哀愁
我们只要想一想文章的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出作者有
许多无法排遣的烦闷,他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离开自己的妻儿,来到这“日日走过的”,
在“没有月光的晚上”,显得“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的荷塘,完全不是有闲阶级的寻欢作
乐,也完全不是骚人墨客的吟风弄月,这里面没有“幻想超脱现实”者的雅兴,也没有一般
学者、教授“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闲情.
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
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实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姚效先 《荷》有浓浓的哀愁
l 不消沉 无哀愁
在这优美、静谧的意境中,流露的是诗人的“哀愁”吗?否,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
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诗人对祖国大地的感情简直如恋情般深沉、强烈,富有扣人心弦的感
染力.尤其是,这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未来充满
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
品性.
诗人的想象在广阔的空间飞翔,由北国到江南,织成一幅连及大江南北的广阔的荷塘月色画
面.如果说诗人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有心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
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
散文创作不能缺少灵魂.缺少了灵魂,也就没有了情致.《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
“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
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吴海发《荷》中有哀愁吗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单调性最小值
下一页:溶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