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 舒婷 的赏析 150字内----------跪求答案

问题描述:

思念 舒婷 的赏析 150字内----------跪求答案
请各位dx们 帮帮我这个是个白痴,帮我把《思念》这首诗 赏析下 要求150字内
对不起 打错了 “是个”=“诗歌” 呵呵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0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思念·舒婷
  思 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思念”本就是一个极其美好的词.古往今来,无数的骚人墨客都曾写下流芳千古的华章丽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如哀似诉、凄婉低徊的诗句穿越了时空的局限,千百年来在无数的读者中引起共鸣.
  在当代女诗人的笔下,“思念”依旧以其纯美真率让多少人伤怀落泪.
  诗的第一节,便以独特的构思和形式展现此诗与众的不同.“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能感其美却无法触其形;“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能晓其情却无法觅其果.如此无奈和悲哀不正是如烟似梦的思念所在吗?琴弦孤身只影,琴声破碎欲绝,希望与失望在若断若续“檐雨的念珠”中闪现.有桨却无法致岸,有情却无法会面,不正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痛楚吗?缠绵悱恻的相思愁苦满溢诗里行间,令人不忍触摸.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默默”一词使“蓓蕾”这个意象更加形象突出,等待的热切和希望的深切之情溢于纸上;“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遥遥”更突出了等待的悲哀和思念的痛苦.
  两个意象把人们思念的心定格在这暖和而温暖的画面里.而心的深处,是海洋.泪如海,思念如海,期待如海.最终翻腾不息的海语,溢满了两汪深湖,两颗晶莹剔透的泪珠,映现了世间一切的真情.思念的真切,在此从内到外,由浅及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思不是简单之物,诗人表现也从多角度多侧面出发,用形象帮助思维说话.四个意象虽无逻辑关联,但每一意象的本质都能让人联想起意味相似的相思.此时,诗作的思维是跳跃的、抽象的,找不到明显的逻辑痕迹,但给人情感感受空间是立体的,回味是深远的.
  思念,本来是一种无形的心绪,诗人却借助意象和意象的组合,把它化作可闻、可见、可触的具象.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复合体,即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的结合.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因而形象模糊的挂图,算式清晰但无解的代数题,琴声如同房檐淅沥的雨滴、拨动的念珠,有桨有橹却达不到河的彼岸,让人想到感情美好但又虚幻,绵绵不断但又无奈.第一段同一句式排列的四句诗是四个意象,意象的组合和叠加,充分表现了“思念”的真挚和痛苦.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叙写“思念”时时萦绕于心,无所不在.“蓓蕾”含苞待放,要“默默地等待”;但如是为时不多的“夕阳”,就只能“遥遥地注目”了.情感之深切就像重洋大海.结尾两句,强调“思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唯其如此,思念之情才刻骨铭心.
  舒婷是新时期朦胧诗的“大姐大”.她不仅写出《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那样的佳构,也有《思念》这样的华彩短章.
  80年代初,刚刚20岁的舒婷崭露头角,像一颗新星,带着新奇的光芒,升起在刚刚复苏的中国诗空.她的一些诗,体现了青年一代的沉思和追求,深沉而不消沉,隐秀而不晦涩. 她的成名作《致橡树》早已是大家所熟悉的了,在这里我向朋友们推荐她的另一首诗:《思念》. 文贵创新.晋代谢道韫人称“咏絮才”,后来成为才女的代称.有一次,天下大雪,她的叔父著名诗人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似拟?”她的哥哥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从房中出来,接道:“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谢女士第一次把雪比作柳絮,形象、贴切、生动,受到千古称颂. 思念这一题材,古今文学作品中太多太多,要在此基础上写出新意实在不易.而舒婷这首小诗却另开新路,写出了新意. 首先,作者用四种事物,赋于抽象的思念以具体的形象,把思念比作是“缺乏线条的挂图,无解的代数,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揪心的徒劳的思念呵! 于是,只好默默地等待(像蓓蕾般沉默),遥遥地注目(如夕阳般遥远).等待越久,思念越深,感情越浓——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的,只有两颗泪珠 这是感情的重洋凝结成的两颗泪珠.这是沉甸甸的两颗泪珠.这是亮晶晶的两颗泪珠.这是人们心上抹不掉的两颗泪珠啊! 诗中未着一思念的字样,却处处透出相思,情意浓郁,新奇隽永,其味无穷.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质点位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