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和唐雎有哪些相似之处?

问题描述:

晏子和唐雎有哪些相似之处?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2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雄才大略,铁嘴簧舌
——唐雎和晏子的辩说巧同
(448200)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长林中学 鲁修贤
出自《战国策·魏策》(《四部丛刊》本)的《唐雎不辱使命》和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的《晏子故事两篇》,分别作为人教版初中语文的第四册第23课和第三册第24课,两篇课文均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十分成功地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两位“使者”的形象.
两位“使者”,即唐雎和晏子,虽有小异,犹存大同.而“大同”之精彩处,堪称辩说的高超技巧.
“巧”之一,婉言知“节”.面对秦王“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和“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的恩威并施,唐雎的对答态度明朗、坚定,同时不失分寸:“否,非若是也.”这一“屈从”的口吻,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内容和前面安陵君回答秦王使者一致,前后照应;然后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的假设,通过反诘,对即使拿比五百里大一倍的土地来易安陵也加以否定,从而使否定五百里易地条件更有力量.唐雎以“守”为“节”,坚持原则,不被利诱,也无意扩张,委婉地拒绝并告诫了秦王,正义凛然.“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强楚之举,显然含有侮辱从弱齐而来且身材短小的晏子之意味,但“晏子不入”,他当然有理:“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这是一个三段式的推理:大前提是“使狗国从狗门入”,小前提是“今臣使楚”,结论自然是“不当从此门入”.楚人只好“更道,从大门入”.尔后面对楚王“齐无人耶?使子为使”的讥问,晏子从容不迫,他先是申明齐国国都之大,人数之多,然后声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这话逻辑严密,绵里藏针,使楚王无言以对,而自身充分显示了个人和国家的尊严,所持之“节”,所握之“度”,无不恰到好处.
“巧”之二,斗言据“实”.秦王彻底被激怒后,不再有任何掩饰,直接拿“天子之怒”来威吓唐雎,骄横不可一世之态毕现.唐雎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在这场围绕天子与布衣之“怒”的交锋中,唐雎很快就由被动而变为主动,不仅坚定有力地回答了秦王对“布衣之怒”的轻蔑看法,而且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一连列举了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等三个有根有据的“士之怒”,言下之意表明自己跟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一样要干出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这样就把血淋淋的史实,变成了对秦王的直接威胁,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晏子在反驳楚王“齐人固善盗”的羞辱时,也同唐雎一样依据事实说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犀利的语言反讥楚国风气不好而让人变得喜欢偷盗,使楚王自讨没趣而窘迫不堪.
“巧”之三,佐言随“行”.设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势必会心存侥幸,绝不会轻易折服.唐雎在表白要跟秦王拼命的同时,伴随以“挺剑而起”这一要跟秦王拼命的义无返顾的具体行动,来佐证“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因而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晏子避席对曰”也明确反应了晏子还击楚王时同步的一个行动:“避席”,即离开座位.晏子以此举表示郑重和严肃的驳斥,也是在气势上先声夺人,压制住楚王的趾高气扬和傲慢自大,置楚王于尴尬境地.
总之,两篇课文都是着眼于弱国使者面对大国君主所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弱国使者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在斗争中,长了自己的志气,灭了大国的威风,维护了弱国的尊严.两文所述的故事,均以大国挑起事端,展开矛盾冲突,而以弱国使者无所畏惧,随机应变,从容自如地挫败了对方而终篇.作为弱小国使者的晏子和唐雎,不仅有临危不惧、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果敢大勇,更有博古通今、晓天知地的雄才大略,因而丝毫不为强权的淫威所屈,似乎含而不露,愈加待机而发,一任铁嘴赋道义,全凭如簧之舌鏖战对手并克敌制胜.倘若二人胆识未曾兼备,抑或辞疏口拙,恐怕就很难传此佳话了.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bfds
下一页:知道的请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