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应该成为中国的官方语言吗?

问题描述:

英语应该成为中国的官方语言吗?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1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不管你承认与否,在中国,英语的影响仅次于普通话.而且,英语的普及今天甚至到了荒唐和非理性的程度.比如,跟英语或其他外语毫不搭界的职称评定竟成为许多优秀人才不能晋级的唯一障碍;四六级考试成为一个巨大的有利可图的文化产业,而不仅仅是掌握另一门重要的语言工具.异化,走样,啼笑皆非.当然,政治做不到的事情,商业化可以偷偷运作.2008年奥运会也成为商家可资利用的语言工具.英语语言在影响整整两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西方的和平演变正成为现实,你同意吗? 英美人士来到中国有一种相伴而来的优越感,除了体制上的自豪外,还有语言上的轻松和自信:年轻的东道主们想学英语已经成了挥之不去的心结.除了马路上拦住练习英语口语外,“学生”们“骚扰”老外的方式有多种:语言互教,同居一室,出国住在人家,甚至以身相许……结果发现身体语言远远多于思想交流带来的快乐. 这些当然不是今天全国高校英语辩论赛决赛中的辩题所要回答的问题.作为评委,我的深刻印象是:反方,复旦大学代表队两位辩手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地反复强调,英语固然重要,它固然是国际最通用的语言,而且中国政府和民间对此有高度默契,但是没有必要将它引伸为官方语言. 为什么复旦队这样含蓄?评委们在关起门来讨论这一现象时,我直白地谈到,历史这样悠久的民族,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中国怎么可能会把英语变成官方语言?那样可能会引发民族主义的反弹.前些年,西方媒体猜测,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人在例行发布会上改用普通话和英语同声传译的做法是民族主义的表现.外交部否认.无独有偶,在全球化如此方兴未艾的今天,法国政府通过立法加强法语在本土的电影院线,电子媒体,纸媒体和学校教科书中的正统位置,避免英语文化的入侵.决赛上,双方辩论到发音和语法难度.反方认为,东方人,特别是亚洲人学英语很有困难.正方,广州外国语大学代表队则引用香港为例子,试图证明英语成为官方语言并不困难.复旦队的辩手有条不紊,掷地有声地说,一个被殖民了150年的弹丸之地不能说明问题.复旦队以其雄厚的语言实力,纯熟的辩论技巧和对话题的深切把握似乎可以轻松赢得冠军.但是,在后台,中外评委们却进行了紧张激烈的半个小时的辩论,以大部分欧美为主的评委认为正方支持英语应成为官方语言的辩论本身很有说服力,反方有很好的根据反驳,但没有充分表达出来.我和张建敏坚持认为,反方实力强大,观点旗帜鲜明,幽默而自信.评委第一轮投票似乎正方取胜,我最后发言,据理力争,结果欧美评委们开始沉默,我提议再次投票,结果,同意我和建敏的评委变成压倒多数,外籍评委们若有所思地离开了我们自己的小会议室.顺便说一下,一共九个评委,象是常委的差额设置,外方占三分之二.说句公道话,欧美人从小生活在民主独立和自由的文化氛围中,辩论课是美欧教育中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大学生们在辩论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很多,虚心听听英美人的见解是有益的.今天就他们熟悉的语言来与他们共事和真诚地探讨,快乐无比.但于我,更多的是观察和学习.见贤思齐焉.但有些话却是不得不说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我了解自己的国家,也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没有这一点,我们做不好英语的电视对外传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跨文化交流的乐趣即在于此.
复旦队的另一个观点很有分量: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因为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正方一味强调语言本身的普及和官方地位,却忽略了由此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其实,这话经不起推敲.30年的对外开放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英语作为对外交往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在中国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充分证明,中国向来有盛唐吞吐百家的胸襟.英语无须成为官方语言就已经无可辩驳地成为仅次于普通话的中国人的第二语言.为我所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西学为用,中学体为的体用之说从戊戌变法到现在,成为亿万中国人的智慧和实践. 学习英语是为了了解对手,通晓国际上的游戏规则,然后游刃有余,此所谓马克思的“自由是建立在对必然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China will therefore become a major responsible stakeholder and get integrated into the world in a language that the West speaks. 江泽民主席喜欢讲英语,甚至很自豪地对美国人地说,他可以背诵美国总统林肯的著名的《葛体斯堡演讲》,并引用美国的《独立宣言》里的字句.美国人感到亲切,这可以拉近他与美国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是外交上的聪明做法. 进入互联网时代,学好英语显得更加重要.网上的内容百分之八十是英语传播的.知识经济让我们不可低估学好英语对自己的谋职和对国家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意义.英国人给世界留下了美好的英语,也给世界留下许多尴尬和麻烦. 比如,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以印度为例,虽然它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今天特别吃香,比如它的软件业快速发展,能用西方听得懂的政治的和应用语言建立起经济和政治上的伙伴关系,这些都使得印度表现出独特的国家综合竞争力.但是,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不仅留下了让我们听起来口音很重但很自信的印度式的英语,也留下了印巴分治导致了三次战争的克什米尔问题的后患,以及中印之间的“麦克马洪线”.1962年中印边界发生武装冲突,与英国人的“分而治之”战略很有关系.其实,就说香港吧,末代总督彭定康在九七年香港回归前夕单方面抛出政改方案,又是老牌儿殖民者分而治之的惯用伎俩.结果香港的所谓民主派人士这几年年年组织大游行,以直选为名,公然挑战“一国两制”和“人大”释法的权威,破坏香港回归的后过渡时代的稳定.1948年,英国人撤离巴勒斯坦时又搞了一个犹太复国主义的计划,引发四次中东战争,导致三百多万巴勒斯坦难民背井离乡.
我喜欢英语,并且对英式英语的个人兴趣虽历三十年而不衰.如今我的工作语言为英语,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也都受到一定影响.但我仍然不认为英语有必要成为中国的官方语言.其实,我跟外交部著名的高翻张健敏的看法很一致:英语是否应该成为中国的官方语言完全是个伪命题,肯定无法成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决赛的选题偏爱了本来就实力雄厚的复旦代表队.顺便说一下,所有辩题都是美国人出的,而辩论的形式则是由英国人设计的.从去年开始,每年一度的全国高校英语辩论赛采取的是模仿英国议会里的反对党与执政党之间的辩论.对英语由偏爱到偏执的数百万大学生就这样在享受语言的快乐时被英国人巧妙地设计成一种对未来政体的潜移默化,也就是悄悄地植入对象国的价值体系.年复一年,辩论赛将成为一种政治思维的培训.英国人狠. 决赛结束后,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应邀进行总结性发言时,软中带硬,不失幽默地说幸好汉语依然是中国的唯一官方语言.如果仅仅只是这句话引起满堂善意的哄笑外,那我也倒没必要在此回忆这一细节了.在看了外研社回放的十年来的全国高校英语演讲比赛走过的历程的电视片后,其中一场决赛的辩题被刘建超敏锐地捕捉到并作了非常智慧的发挥.这个题目叫:年轻一代更了解民族的未来.他说,“的确,年轻人士知道自己的未来应该怎样,但是往往还得由父母们做出决定.”意味深长. 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的负责人,过去五届全国高校英语辩论大赛的主席,Michael O’sulliven 先生的结束语耐人寻味:“We encourage you to have critical thinking and better debating skills.” (我们鼓励大家培养批判思维并掌握更好的辩论技巧.” 看来语言并非只是语言,我们不要忽略一些形而上的意外. (欢迎网友与我捉对厮杀,辩论则个.)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