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听雨 靳国君 读后感

问题描述:

西湖听雨 靳国君 读后感
听雨的读后感我完全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 好棘手啊.
如果有范文就更好了 回答的让我满意 分数大大的多.
(50分算不算多- -.)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0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西湖的雨千姿百态,梳洗着西湖的美,孕育着西湖的神韵.
今年三月下旬的一天,到西湖,在湖畔刘庄沿着园林里的回廊漫步,毛毛细雨下个不停,无声、无影、无形,悄悄地落到树上、草上、花上.伸手回廊下,只感到微微湿意.身在个中境界,回味“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诗句的味道,颇感贴切、传神.不过这只有“沾衣欲湿杏花雨”,不知“吹面不寒杨柳风”已吹到关山何处.正开着的杏花,雪白雪白的,在绿树丛中显得分外娇美.细雨在花骨朵上凝聚出一颗颗小水珠,晶莹闪亮.树叶上的水珠颤颤巍巍,不时滚落下来.远山近水、亭台楼阁,一片静谧,享受着毛毛细雨的爱抚.西湖水面无波,岸边垂柳婀娜,少了几分明丽,多了几分含蓄.毛毛细雨缓缓地下着,像是个多情的含羞少女,藏在树后、花下,悄悄地点染着湖山.这是一种轻柔的美,滋润人、涵养人,人的五脏六腑和四肢仿佛也和花草树木一起,植根湿润的泥土,承受大自然的挚爱,呼吸着草木的幽香,心灵和毛毛细雨相融合,化入空灵的绿色世界.
夜晚下起小雨.拉开窗帘,推开窗户,流进凉爽的轻风,飘洒进点点雨珠.望西湖,成串的灯光倒映水中,不甚分明,但闻雨声沙沙.小雨紧一阵缓一阵,雨声重一阵轻一阵.窗下的树枝在小雨中微微颤动.小雨变得淅淅沥沥时,听得见房檐上、树上的水珠落在水泥地上和西湖边上的“吧嗒吧嗒”的声音.丝丝缕缕的小雨,把西湖的夜景也模糊了,苏堤只露出一条若隐若现的黑影,湖对面岸边的灯光疏疏落落,眨着眼睛.水天在小雨中显得悠远、神秘.
小雨的美和西湖夜景的美交融在一起,是浑然一体的朦胧美.这小雨的沙沙声、淅沥声,把人带到朦胧世界,雨也朦胧,景也朦胧,人也朦胧.在朦胧的小雨声中,进入朦胧的梦乡,领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的意境.
西湖的大雨别是一番景象.有一次来西湖是6月,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有诗有画季节.平时小雨不断,难得晴天,晚间蛙声聒耳,也是一种情趣.一天早晨过后,小雨越下越紧,忽然间大雨哗哗声由远而近,瞬间天如倾盆,雨如瓢泼.好象一幅水墨画的西湖,被冲洗得只留下淡淡的轮廓,湖上、湖旁的雨脚激起一团团白色水雾,向上升腾,四处弥漫.大雨张起千百张雨幕,垂天而下,忽东忽西地飘动.只一会儿工夫,西湖不见了,芭蕉不见了,各色草木全不见了,只有大雨在泼洒、在跳跃,天地间烟雨茫茫,茫茫烟雨.这美是很奇特的,这是迷茫的美?它使人跃跃欲试,多想投身这迷茫的烟雨之中,去探寻个究竟.这是虚无缥缈的美?世界在瞬间消失了,只有大雨搅得周天发出巨大的哗哗声.西湖安在?青山安在?游船画舫知向谁边?
古往今来写西湖的文章多多,作者不写西湖的三杰岳飞、于谦、张苍水,不写西湖十景,着眼点却在西湖的“雨”上.雨,人人皆知皆晓,皆见皆听,很平常,不过一旦写好,更能引人共鸣,此其一;写西湖的雨,与写其它各地之雨则又不同,西湖乃“天堂”,雨冠以西湖二字,能有名胜之地的效应,此其二.更何况还有“杏花”.听得到的“雨”,看得见的“杏花”,杏花春雨江南的意象已深入人心,更会引起人们的遐思与联想
《西湖听雨》充分体现出他的语言特点.在这篇一千四百字左右的艺术散文里,他首先把握语言的节奏,追求文章的整体和谐美.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件要事”.为达到此目的,作者是这样运用他的语言的:一是大量运用短句,运用长短句的配合和奇偶句式的变换交叉,这样就能形成如诗词一般的节奏,达到和谐的目的.请看美文:“正开着的杏花,雪白雪白的,在绿树丛中显得分外娇美.细雨在花骨朵上凝聚出一颗颗小水珠,晶莹闪亮.树叶上的水珠颤颤巍巍,不时滚落下来”.二是语句中叠音叠字的使用造成的韵律变化,形成内部节奏的和谐美.笔者粗略统计,这篇千字文里,类乎颤颤巍巍这样的叠字,一段就有七八个,叠音有四五个,通篇叠字达三十多个,叠音也有十几个,这样的用词造句使这篇美文的语言多采多姿,形成行云流水之势,使全文成为无韵的诗.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练习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