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问题描述: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个回答 分类:政治 2014-11-2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意义】
一、两种本质不同的劳动价值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从一开始就用需要等量劳动来生产的贵金属和谷物具有同一价值的例子来说明价值量.这是仅仅从生产领域中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出发来说明商品价值的.它计较的是劳动者在生产中的纯主观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数量(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在当时还没有形成劳动二重性的概念,因而也就没有抽象劳动的概念),并不考虑这种主观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质量及其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用的劳动的含量.这就是耗费劳动即价值的理论的始祖.
马克思则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商品中的价值.马克思是从分析1夸特小麦=a@①铁出发,指出在1 夸特小麦和a@①铁里面,有一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 马克思称之为商品的价值.这种共同的东西的实体是什么呢?马克思经过详尽的分析后认为它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包含(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商品所包含(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并不是现成的出发点,而是劳动者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转化变成的结果.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表现了主观具体活劳动耗费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用的劳动的含量.这一点马克思在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中说得很明白.马克思说:“商品要成为价值,首先必须是效用.同样,劳动要被看作抽象意义上的人的力量,人类劳动耗费,首先必须是有用劳动.”(注: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中译本,第23页.)因此,价值是社会对个体活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的有效用程度的一种评价.从劳动到价值有一个质和量都要进行转化的客观的社会过程.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有关商品价值这一术语的内涵是很明确的,它指的是商品在交换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个为一切商品所共有的某种等质的东西,即商品中所包含(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它已经转化成社会劳动(对社会有效用的劳动),而不再是私人劳动(即个别劳动者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它和配第所说的商品生产中劳动者所实际付出的具体活劳动耗费(或者如传统经济学所说的各个具体活劳动耗费的加权平均值)在质和量两方面都是有区别的,即“耗费”的活劳动与“凝结”的抽象劳动在质和量两方面都是有区别的.价值仅仅是指“凝结”在某种使用价值中的抽象劳动,马克思在多处不断地阐明“凝结”这一思想.例如,马克思说了:“作为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不过是同种劳动的凝结.”(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8页.)“商品作为价值只是人类劳动的凝结.”(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页.)“这个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8页.)“当我们把商品看作价值时,我们是只把它们看作体现了的、凝固了的或所谓结晶了的社会劳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136页.)显而易见,在谈到商品价值时, 马克思总是强调它是商品所包含(凝结)的抽象劳动,而不涉及生产商品时的具体活劳动耗费.但是,这种细微的却是极其重要的区别,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并没有引起注意.
二、具体活劳动耗费不是价值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本身是指劳动者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它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此 外,劳动资料还能够克服劳动者生理器官的局限性,极大地增强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提高劳动的有效性.一般可以把劳动资料看作是人的劳动的传导体,它将人所耗费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用传导体来比喻劳动资料传导劳动的作用,也就意味着不使用劳动资料,人类是无法进行劳动的,即劳动过程处于“断路”状态;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认为,劳动对象就是劳动的吸收器,它吸收了由劳动资料传导来的劳动者新追加的劳动,变成了具有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新商品.
劳动过程的不同要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劳动者把一定量的劳动通过劳动资料加到劳动对象上,也就把新创造的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劳动者的劳动是新创造的价值的源泉.但是,形成商品新价值的劳动,既不是指劳动者耗费的劳动,也不是指劳动资料传导的劳动,而是指劳动对象吸收的劳动,或称为凝结、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5页.)当然,另一方面,被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成了新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在本文的考察中,暂且不考虑生产资料对新产品价值的贡献问题,这并不会影响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
如果我们分别用〔劳动〕[,耗]、〔劳动〕[,传]以及〔劳动〕[,凝]代表劳动者耗费的劳动量、劳动资料传导的劳动量以及劳动对象吸收的劳动量,则一般说来,在某一生产商品的整体劳动过程中,上述三种劳动量的质和量都是不相同的.〔劳动〕[,耗] 是处于流动状态的劳动者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它是形成商品新价值的源泉,但本身并不是价值;〔劳动〕[,凝]是在凝固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的劳动, 它才形成价值并以抽象劳动的形式计量.所谓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指的就是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凝]的量的大小. 通常所说的商品交换关系中的等量劳动相交换,也应是指相等的〔劳动〕[,凝]的量相交换, 而不应是相等的〔劳动〕[,耗]的量相交换. 马克思明确指出:“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那末,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1页.)所谓“形成价值的实体”指的是抽象人类劳动,对商品交换来说,有意义的也正是商品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的量,即〔劳动〕[,凝]的量,而不应是生产商品时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劳动〕[,耗]的量, 或所谓的生产该种商品的各个具体活劳动耗费的加权平均值,因为各个具体活劳动耗费并不会由于加权的平均后就会发生质变而转化为抽象劳动.所以,具体活劳动耗费不是价值.
马克思说过,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单个商品只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因此,凡属同种同质的商品,不论其生产时的流动状态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劳动〕[,耗]是如何的不同, 都会凝固或物化为等量的抽象劳动,即等量的〔劳动〕[,凝],亦即形成等量的价值. 在现实的商品经济活动中,〔劳动〕[,耗] 只是流动状态的具体活劳动耗费量,借用物理学中的术语,这种具体活劳动耗费量是一种过程量.对于不同的个别生产者来说,由于主、客观的生产条件极不相同,他们生产同种同质单位商品的〔劳动〕[,耗]就很不相同, 也就是过程量是可以很不相同的;而〔劳动〕[,凝]则是已凝固、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它是对社会有效用的劳动量,它才形成商品价值.这种凝固、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借用物理学中的术语,则是一种状态量.所谓状态量是指其量值的大小与其具体经历的过程(即过程量的大小)无关,只与结果的状态有关.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生产商品的整体劳动过程中,两种状态的劳动虽然是有密切关系的,但在质和量的关系上却可以不一致.
【历史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劳动者立场对其经济意识的系统概括.这一点几乎是不必再论证的.劳动作为人本质的核心要素,是人成为人的根据,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几千年的阶级统治,却使劳动者从社会主体降至社会底层,甚至不被当人看.劳动也以人本质的核心要素,变成低贱的行为,是“负效用”,是令人讨厌而避之不及的行为,只有下等人才因自己的低能而从事,至于上等人,则只应享受劳动成果,不该也不必去做这些卑贱的事.
不劳动但又占有和享受劳动成果的人,在人群中只占少数,为了统治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他们不仅要建立国家机器,以军队、官僚、警察、法律来控制劳动者的行为,还要以文化和教育,即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欺骗来支配劳动者的思想.几千年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制造出了那么多的圣人圣经圣典,宣称了不容怀疑的“天命”、“天道”、“佛法”、“客观规律”,但就是没有劳动者的意识.
近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创始时,因为当时的资本所有者大都还从事劳动,并要反对封建专制,因而也曾以劳动创造价值,生产财富作为一个主论点,即第一阶段的劳动价值论.但他们的劳动价值论一开始就与他们对利润的辩护相冲突,当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时候,也就理所当然地要求作为其意识形态工具的政治经济学丢弃劳动价值论,转而批判它.资产阶级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任由劳动价值论在思想界传播,那么,被统治的劳动者就会不服从控制,甚至会起来要求自己的利益.更不能容忍的是,劳动价值论就像一面镜子,将资产阶级的不劳而获及其高贵无耻的本来面目暴露无遗.
马克思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作为产业工人阶级的代表出现于思想界,并以系统深刻的思维将劳动价值论作为劳动者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础,进行规定和论证的.也正是从马克思开始,劳动者才有了足以与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相对抗的经济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劳动者的意识形态.劳动价值论及建立其上的经济学说,以及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归结到一点,只是强调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为此,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反抗不劳而获的统治者,并要求以法律确定这种主体地位.
第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为劳动者争取社会主体地位的解放斗争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人类摆脱神圣与自然的束缚,为人性升华提供了理论根据.
因为不劳而获并控制他人,阶级统治者不能不求助于各种外在于人本质和人性的力量来规定人的本质和人性.当他们宣称诸神、上帝、天命,自然规律对人类的主宰时,并不仅是要欺骗和控制劳动者,而且同时也控制他们自己.正是不劳动,才使他们在不能认知人本质和人性的同时,将各种外在的强力神圣化.这些神圣首先控制了统治者,然后才成为他们控制劳动群众的工具.马克思创建他的劳动价值论,是以劳动为人存在和本质的核心要素为前提的,正是这一点,使他将劳动者的解放与人类的解放统一起来,并宣称无产阶级在消灭加在他们身上的阶级统治的过程,同时就是消灭自己的阶级存在,并由此而结束人类的“史前时期”,进入以劳动为核心和基础,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形态.
劳动价值论绝非只是论证商品交换中价格的价值基础,而是要论证人类结束其“史前时期”的理论依据.人类的解放是由人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的,它当然要有浩大的政治运动,甚至有血雨腥风的武装斗争,但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却是依据劳动价值论所得出的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劳动创造的价值,归劳动者所有.由于阶级统治的扭曲,劳动创造的价值,劳动生产的产品,不仅不能全部归劳动者所有,而且成为不劳动的统治者控制劳动者的手段.由此而生的阶级统治的政治经济学,当然要反对劳动价值论,从而也反对人类社会依人的本质和人性建立其制度.论证了劳动价值论,也就为人类摆脱异化,自觉地升华人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马克思确立和论证劳动价值论的系统抽象法,不仅使劳动者的经济观得以系统表述,更使政治经济学,乃至全部哲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提升了一个层次.我在《辩证历史》[1]一书中曾提出这样的观点:正是马克思以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系统研究和论证,才使社会科学真正成了科学.这个说法可能有人不同意,但从近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史上,却足可以证明了只有在马克思那里,才将社会的主体归结于人,才有了以人为主体和出发点的社会科学研究.而他的辩证法,又使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纳入概念运动的体系,由此开始了以系统的辩证思维揭示,并论证人生和社会矛盾的理论.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系统论证,是他辩证方法的典范.虽然在论述价值概念时,他因要“卖弄”辩证的思辨[2]而显得有些繁琐,但相关的论证却充分显示出他在方法上的系统和细致.而他通过概念运动将对价值的抽象规定转化到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工资、积累、资本循环和周转、生产价格等概念上时,辩证法的伟大生命力得到充分展示.也正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证,使人类知道了自己思维的强力和优美.虽然后人不见得达到马克思的思维能力水平,但他的楷模作用,却是经济学和全部社会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
第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一百多年来人类的阶级分析和社会运动,以及思想界确立了一个标准.
尽管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表人物反复否认阶级的存在,他们以人的感性不能认识阶级为由,只承认人的个体性,但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由此而形成的剩余价值理论,不仅证明了资本制度下阶级——即对他人劳动无偿占有和支配的社会关系——的存在,也证明了它以前社会阶级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明初级社会主义制度下少数“公仆变主人”的阶级性.
自马克思主义形成以来,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资本统治与劳动解放的矛盾,劳动解放的社会主义运动成了人类进步的大潮.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遍布全球,但往往泥沙俱下,欲辩那些号称社会主义的政党及人物之真伪,一个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看其对劳动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可程度.凡是自觉地站在劳动者立场,并代表劳动者利益的人,势必认可认知劳动价值论,并由此来为劳动者(也包括他自己)争利益,来与侵害劳动者利益的人进行斗争;而那些蔑视劳动,不代表劳动者的人,不论如何标榜自己,也不会认可劳动价值论,甚至会反对劳动价值论,他们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
现代思想界从业人员之多,思潮、学科、学派、人物之繁杂,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比不上的.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人,都在说自己是以“科学”的态度在探索“客观规律”,他们本人并无私心私利,也无阶级偏见,似乎忠实地遵循“客观规律”,向人间宣示真理.然而,其动因何在?目的何为?不必做过多的评判,特别是不能和他们较真是否“客观”,只要看一看他们是否认可与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可以判定其阶级立场和学术目的.而这同时也就能明确其思想的先进与否.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形成一百多年来,其在社会运动和社会思想上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历史意义之所在.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减术分裂
下一页:语文学习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