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的故事自己复述的

问题描述:

张瑞敏的故事
自己复述的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1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张瑞敏
  1949年1月5日出生,山东省莱州市人
  1984年12月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
  1995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1997年12月获香港《亚洲周刊》1997年度杰出华裔成就奖
  1999年出任董事局主席
  1999年12月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30位最受尊敬的企业家”,名列第26位
  2000年5月改任首席执行官
  最成功的经验以变制变,变中求胜
  最深刻的教训永远兢兢业业,永远如履薄冰
  最大的遗憾很多别人想做而没做到的事,我们做成了,但也有很多我们想做的事却无法做成
  最重要的转折1984年,由青岛家电公司副经理改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
  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德鲁克的管理著作
  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杰克·韦尔奇
  海尔集团CEO
  "海尔现象"让国人为之感奋,同时也触发了海内外传媒对"海尔真相"的深层次探究与揣度.任凭风吹浪打,海尔岿然不动.外界评论,海尔到美国去风险太大,张瑞敏则以斩截的语气回应,"如果不去风险更大!" 海尔还是那个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一举一动无不透着"领袖群伦"的味道.
  1949年1月生于青岛.“文革”中属“老三届”,“顶班”父亲当了工人.历任班组长、车间主任、厂长、家电公司副总经理.1984年临危受命,接手海尔.初到任时,为了借钱给工人过春节,与有钱的朋友豪饮,大醉.这年春节,工人领到了工资,每人还有5斤鱼.
  也是1984年,张瑞敏第一次出国.在德国超市,他看不到一种“中国制造”的商品.主人为了取悦这位年轻的中国商人,盛赞起中国的烟花来.他高兴不起来,只觉得心里在流血:十亿中国人哪,怎么直到今天还在吃老祖宗“四大发明”的老本!就从这时起,他开始了“残酷”的跋涉,再也没有“好日子”过了.
  80年代中期,“出口创汇”成为中国企业们家的目标,同时也成为一种时髦.张瑞敏不愿意人云亦云赶时髦,他的想法明显地与众不同,比较超前 .他为海尔确定的主导方向是:“为创国际名牌而出口.”因为在他看来,出口和创国际名牌完全是两回事.如果一味地借用别人的牌子,不创自己的牌子,或者大量地倾销原料和半成品,低价换取外汇,即使出口量很大,也没有任何意义.
  出奇终于使张瑞敏制胜.如今,海尔产品已全线进入美、德、日、法、澳等经济发达国家.电冰箱在德、美是亚洲出口第一;洗衣机出口日本第一,空调器出口欧盟第一.在大规模出口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迎刃而解,经销商纷纷上门争夺海尔产品的经销权.
  1997年2月,世界最大的家电博览会在德国科隆举行,海尔占了中国展位的一半.“引起轰动的不是这件事,而是我们在会上向12个国家的经销商颁发海尔产品专营证书.”张瑞敏说起当时的情景时不无兴奋,“在照相留念时,我们坐在前排,几十个外国经销商手持专营证书,站在后面.”
  连一位中央领导在海尔看到这幅照片时也感慨不已:“不要看中国人在前面坐着,坐着才意味着真正站起来.”
  包括英特尔总裁葛洛夫在内,一些国外的企业家曾经诚恳地分析过中国的企业现状.他们认为:华人这个民族对财富几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但华人似乎对组织的运作缺乏足够的热情与关注.在这方面,张瑞敏无疑是个例外.对于组织的运作,他是超乎寻常的热情与关注.
  “中国从80年代初引进日本的管理,但并不成功,重要之点是只注重形式,忽视了思想和内容.”他说.
  当年,他第一个抡起铁锤,砸烂质量有问题的冰箱,轰然砸醒了员工: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他的海尔创造了OEC管理法(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全面地对每人、每天、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精细化,零缺陷”.
  他还认为,管理中国企业只能用中国式的管理模式.他制定的公式是:日本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海尔管理模式.
  他把实现管理的“最高层次自主管理”作为自己的目标,说:“海尔的管理并不是为了达到某个数字标准,而是提升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增强每个职工的责任感.”
  1995年5月,成立近80年的松下电器公司首次带着自己的企业文化来中国交流.这家公司的参事薄信兴听了海尔的企业文化介绍,参观了空调器厂.在紧张整洁有序的生产现场,工人们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墙上各种精细的统计报表、职工合理化建议箱、攻关揭榜栏等等使他大为震惊:“在海尔这样的企业介绍松下的管理,我感到紧张和信心不足……松下得加油干,不然就赶不上海尔了!”
  都说,海尔的成功是因为有了一个张瑞敏.而了解海尔的人往往又有一个相同的结论:只要张瑞敏在海尔,海尔就尽可放心.可张瑞敏却说:“并非如此.我在海尔与海尔一定健康发展不能简单划等号.你可能把企业做上去,你又可能把它做垮,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事例不单中国,在世界上也举不胜举. 一着不慎,企业就可能垮在自己手上.”也就是这个原因,他只能让自己永远不停地跋涉着.
  对于张瑞敏,工商界有三个疑问:一、张是“老三届”加上三年业余学习,没有学院派背景,哪来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超人的智慧?二、与有颇多微词的诸多企业领导人大相径庭,张在上下内外,人缘极佳,几乎是没有争议的人物,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三、张也是八十年代创业,九十年代崛起,好多人都倒下了,为什么张这么稳,这么“长寿”?
  张瑞敏读了不少书,是企业家中少有的“饱学之士”.他还写得一手好文章,逻辑严谨,文字颇佳.“海尔是海”——张瑞敏曾以此为题著文,抒发了“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博大情怀,也显露了心中拥着惊涛骇浪,雷霆万钧的非凡气魄.他时时事事就是这么一个人:静而不止,智而不诈,勇而不刚,诚而不僵;他所驾驭的海尔就是这么一个企业:不跟“热点”,不凑热闹,不追求“轰动效应”,不朝令夕改,静处从容,无所畏惧,直面市场.
  “海尔学不了.”好多考察过海尔的人都这么说,“因为海尔有个张瑞敏,张瑞敏是唯一的.”
  “唯一的”张瑞敏,其全部秘密就在于:他是一个集古今智慧的思想者,一个儒化的企业家,一个有东方式修养的现代人.
  "海尔现象"让国人为之感奋,同时也触发了海内外传媒对"海尔真相"的深层次探究与揣度.任凭风吹浪打,海尔岿然不动.外界评论,海尔到美国去风险太大,张瑞敏则以斩截的语气回应,"如果不去风险更大!" 海尔还是那个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一举一动无不透着"领袖群伦"的味道.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