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什么是真正的福德?怎样修福德?

问题描述:

南师:什么是真正的福德?怎样修福德?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2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按:南怀瑾老师在《金刚经说什么》中多次提到《金刚经》重点讲福德.末学将书中主要讲述福德的段落摘抄汇总,以飨有缘,共同精进修持. 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报,并不是学佛的大福报.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别,金刚经专讲福德,重点在福德,不在功德.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报,所谓智慧的成就,指的并不是普通的知识. 功德是积功累德,是功夫时间慢慢一点一点的累积起来的.就像我们一件工程,一天一点累积起来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结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上次也讲过.福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世间的福德,文学上称鸿福,是世间法;另一种是所谓清福,出世间法.清福比鸿福还难,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难.可是一般世间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时,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谓蛮可怜的!这是著相的关系,因为有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看到孩子们长大出国了,一个人对著电视,或者俩夫妻坐在那里,变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其实那个清净境界是最好的时候,结果因为住相,把世间各种会变的现象抓得太牢,认为是真,等现象变时,他认为什么都不对了.一般同学跟著我做事常常说:「我看最可怜的是老师」,我说对啊,我想得到一秒钟的清净,都求不到很可怜的,求一分钟的清福都没有.可是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时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报来了.事实上,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究竟的福报. 如果问人世间什么福最大?答案当然是成佛啦!超凡入圣.靠什么才能达到超凡入圣呢?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够达到智慧的成就.所以佛告诉须菩提,假使能够不住相布施,这个人的福德不可思量,这个福报太大了,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不可以思,不可以思想它,不可量,量就是量一下看,一次两次,一丈两丈,一斗两斗,所以叫作不可思量. 佛又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的人,要能够做到无相布施,一切相不住.为什么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国古文来讲,就是「义所当为」四个字,人生就应该这样作.利人、助人、慈悲,这样不住相的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报,大得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 须菩提啊,你要记住啊!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如我所教你的,无所住去用心修行,那才是真修行.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住在愁眉苦脸的当然不对,一天到晚在散漫无所归的也不对,不空也不对,要一切无所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是大乘菩萨般若道的修法.真修到无所住,就是福德成就. 我们晓得做生意要有三种资本,一种是开设的资金,二是货卖出去货款未收回时,还要占一笔资金,第三笔是周转金.学佛只要两笔资本就够了,比做生意划得来.那两笔资本呢?就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资粮就是资本,所以我们中国传统给朋友写匾额,写一个“福慧双修”.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双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报,又有钱又有富贵功名,但却没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穷得要死,世间福报不好,也没得办法.佛境界就是福德与智慧都圆满,这叫作福慧双修,智慧资粮圆满了,福德资粮圆满了,就成佛.所以大家念经的时候,念到皈依佛两足尊,就是这个两足:智慧具足,福德具足.金刚经告诉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样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 佛经上记载了一个故事,佛过世百年后,印度有一个有名的阿育王,年轻的时候不信佛,中年以后开始信佛.他一生修了八万四千个佛塔.有一位尊者优婆,是大阿罗汉,与阿育王两人是好朋友.你们翻开阿育王传,佛出来托钵化缘,遇到两个小孩在路上玩泥巴,忽然看到了佛,非常恭敬,又见佛手里端一个钵;这时,一个孩子手里正抓一把沙子,就说:这个供养你!佛说:善哉!善哉!另外一个也最至诚的随喜了.于是佛就预言了,百年以后,以此功德,一个当治世的帝王,一个当辅相.阿育王就是那个供养沙子的小孩,他有供养佛的好因缘,可是他供养的是沙子,所以一生患皮肤病,皮肤发养. 这个印度一代的名王,非常爱布施,盖庙子、救济穷人、救济社会,结果把国库的钱快布施光了.最后当他躺在病床上,还要布施,左右的大臣去告诉太子,你不能再让他布施了,等你接位的时候,国库里一毛钱都没有,怎么办?所以大家就把他的布施命令封锁了不能下达.他知道之后心里很难过,自己躺在病床也没有办法.有一天吃一个梨子,他把自己儿子等都找来说:我问你们,今天世界上,谁的威权最大?太子和首相都跪下来说:当今世上当然是大王你的威权最大了.阿育王说:耶!耶!你不要欺骗人,我是很有威权,我的威权现在只能达到半个梨子,我现在叫你们布施也做不到,这半个梨子我不吃了,你把它送到那个庙上去供养.他这么一讲,大臣没有办法,就用金盘子去接那半个梨子,这时那个尊者在庙子里就知道了,打钟打鼓,全体集合,披袈裟到山门口,迎接阿育王最后一次布施. 这位尊者接到阿育王的半个梨子,向大家宣布这是阿育王最后一次布施,没有办法每个人都分到,就用最大的大锅煮稀饭,把这个梨子丢进去,大家都跟他结缘.等到阿育王一死,这位尊者说也要走了,就圆寂了. 这是讲到福德,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阿育王那一下的布施,小孩子拿的沙子,不住相的布施,的确是无心的;如果说我们大家学学阿育王,明天拿点东西到佛前供供,来生也得一个治世圣王,办得到吗?办不到!因为你是有心,是住相.小孩子拿著沙子,他看那个沙子就像黄金一样,一念的诚意供养,所以叫做不住相布施. 佛自动提出来问须菩提的问题,你的意思怎么样?假使有一个人,拿他充满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财富,金、银、车渠、玛瑙等等,通通布施出来,分散给人家,你说这个人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说:「甚多,世尊.」这个福报太大了. 我们一般人布施人家一百块钱,就想得好的福报,买了几根香蕉,去烧几根香拜拜,还想求到什么东西,现在这个人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比那些什么香蕉呀,猪头啊,多太多了,当然得的福报很多.佛就说:「何以故」,什么理由?「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他说:你要晓得啊!我们讲人要有福报,福报的本身无自性,也可以讲它无定性. 譬如说,今天忽然冷了,一个人只穿一件汗衫出门,刚好碰到你,你怕他受凉,就把毛衣、外套脱了给他穿上.这个人真有福气,碰到了你.如果今天是大热天,你再给他穿上毛衣外套呢?他非打死你不可.所以,所谓福报,在某个时候是福报,在另一个时候是痛苦,因为这个福报的本身是无定性的.而且任何的福德、福报,只有一个时期,福气享受过了那段时期,也是空,因为本身无自性. 所谓无自性,就是说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佛说的这个德,「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换句话说,佛有一句秘密的话没有讲出来,那就是,真正的福报是悟道,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脱了现实世界而得的大成就,这个成就不是世间一切福报能够办得到的.所以如来说福德多,就是佛告诉你的,这样布施的结果,福德非常的多.实际上,佛说的福德多,是教育上的一个鼓励. 无为福属于清福之类,无为福胜就是说清净的福气高过世间一切功名富贵的福气.胜就是超过,超越的意思.大身就是指一切众生的生命,肉身后面,那个形而上的那个根本的身,叫做法身,不生不死的大身. 现在就转到福气的问题!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得到那个不生不死的大身,那是需要多大的福气啊!这个福气是无为之福.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成道呢?要依循行为上的善行成就,福德成就,自然可以成道.所以学佛只有两种要事,一个是智慧资粮,一个是福德资粮.譬如我们现在研究金刚经,以及所有的佛经,都是找智慧,就是储备智慧的资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找福德的资粮,智慧不够不能成道,虽有智慧,福报不够也不能成道. 但是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曾国藩到晚年,也很了解这个道理,他自己的书房叫做求缺斋,一切太满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点缺陷. 因此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有福报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没有福报.书读得好的,多半是福报差一点;命运好一点的人,多半在知识上少一点,有了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要想什么都归了你,那只有成佛才行.可是成佛求的不是这个福报,而是无为之福,无为之福是很难的.要有真正大福报的人,才能了解金刚经的经义,有智慧成就的人,才能成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真正的福德,是智慧的福德,大智慧就是大福德,这个智慧的福德不是钱可以买的.世界上最值钱的东西也最不值钱,最值钱的东西没有价钱,智慧是绝对无价;但是智慧也一毛钱都不值,这就是佛常说的众生颠倒. 上一节讲到拿宇宙一样多的财宝布施,得福很多,这一品更严重了,拿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来布施,你看这个福报大不大?当然很大,但是,却比不上懂得金刚经四句偈,能够受持,修证,甚至自度度他,自悟悟他,为他人说的这个大福德.这是什么大福德?是无为之福,是正信之福. 金刚经始终在这两个问题里头转,一个是当讲到最高智慧成就的时候,马上来一个最高潮,说要多大的福报.福、智二严,是佛学的名辞,一个人要从凡夫成佛,必须要有智慧的庄严,福德的庄严.有真正的福德,才能得真正的智慧.有时候,我们自己觉得很不聪明,读书没有记忆力,领悟力也不行;这是因为福德不够!大家都是妈妈生的,为什么我的脑筋不行?难道投胎的时候把仓库里发霉的脑筋带来了吗?其实功能都是一样,只因为自己福德不够,真正的福德,心理的健康,头脑的健康,是要自己修持来的. 佛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假使有人用金刚钻啊,金银啊,玛瑙啊,这些世界上最宝贵的七宝去布施,拿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你认为这个行为所得的福报大不大?这是须菩提的答话.他说是啊,佛啊,假使有人这样来布施的话,那还得了啊!将来的福报大得很咧! 佛说,你要知道,人世间认为的大福报,就是钱多,寿命长,儿女多,儿女好,样样都好,好得没有再好了.可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都没有用.所以说人生啊,都是理想,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现实世界拚命抓住.尤其是寿命,分明有生必有死,可是人人都想学仙学道,长生不死.福报是有穷尽的,每个人的光荣都是一下子,就像一支手电筒,每个人那个电筒都要亮一下,可是希望一辈子发亮是不可能的.世间的福报是不实在的,福德无实啊!所以佛说,世间的福德再多,也不过弹指之间的空花就过去了,「以福德无故」. 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清净无为.心中既无烦恼也无悲,无得也无失,没有光荣也没有侮辱,正反两种都没有,永远是非常平静的,这个是所谓上界的福报,清福.清福每个人都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清闲的时候,可是一天到晚无事,闲在家里,你闲不了啊!自己会掉眼泪,好像被社会上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没有一个人递一张名片来看我,都没有人发个请帖来,也没有人打个电话问候我,唉呀!我好悲哀啊……他有清福不会享!学佛的人要先能明了这一点.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佛都知道;一切人都把不实在的东西当成实在,真的清净来了,他也不会去享受.学佛证到了空性,自性的清净无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报.真福报那么难求吗?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这个福报的时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烦恼. 要了解到三心不可得这个境界很难;要想修证到这个境界,一定要有真正的福报才行.佛学的基本第一步,讲到人生要修行则暇满之身难得.开始时我们已经讲过,暇满之身就是健康有闲,可是世界上的人有清闲不肯享受,有好身体,他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闲暇满,他自己反而悲哀起来.所以说,「颠倒众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所以佛说,「以福德无故」,他说真正得一个大福报,得到什么?大福报是你证到了空性,悟道而成佛,这才是大福报,大成就. 但是要想悟道成佛的话,就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一切福德,来培养这个智慧.智慧不是光靠读书,或靠两个腿子在那里咬紧牙根熬得出来的!那个持戒修定,咬紧牙关熬腿子,不过是修福德,修有为福德的一种而已.无为福德,处处都是,而你自己智慧不能到达,修不成.所以学佛果然是真智慧,这个培养智慧的福德,又是一切善行的功德所完成的. 这一点千万要注意!不要听到佛法是智慧之学,然后嘛,好事不做一件,那就不是真的智慧;换句话说,如果有真的智慧,自然要作好事了,智慧与善法是不二而一的. 福智无比,就是福报与智慧,这两个是等称,平等的清福.就是说要证得菩提、要成佛,就需要这两样本钱,在佛学的名辞就是资粮;是资本与粮食两个观念,也称为福德资粮,智慧资粮.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要想悟道,不是随便打个坐,研究个公案,拜拜菩萨,或者是搞一些外形所能成功的;必须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行.诸恶莫作是消极的,众善奉行是积极的;要积极的修一切善法才能到达开悟,证得大彻大悟的境界. 「所谓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名一切善法.」简单的说,你做了一切善事而不执著,执著了就是凡夫的事,不执著才是菩萨道.利人、救世、修一切善行,并没有特殊之处,是做一个人义所当为,是本份的事. 拿那么多的东西来布施,当然这个人的福报很大.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功利的思想、功利的目的去求的.人真要希望功利,花小本钱,得大利益,首先必须要行一切善.现在说这个人很行善,拿须弥山那么多的七宝布施了,纵然不求福德,自然的福报也很大,这是一定的. 现在他拿这个譬喻来强调,他说假定有一个人,假使有人以这本经的道理,不论是全部的意义,或者只有四句偈等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那个福报比须弥山一样多的七宝布施,可就大太多了.这里我们再度提起大家注意,「受持读诵」有四个含义.接受了,光是接受了不算数,还要领受在心,在自己心理行为中起作用,更要心有所得. 他说假使有人,不要说全部金刚经,只要把四句偈作到受持读诵,懂了这个道理,教人家,使人家解脱烦恼;教人家并不是要自己当老师,高人一等,只是教人家得受用,使人家能够解脱烦恼.如果做到这样,那么这个人所修的福德,比前面所说用须弥山王那么多的财富来布施,更大.前面那个布施是财布施,是有形的,比不上这个法布施,佛学就叫做法布施.中国文化的观点,这就是教育的功劳,教化人家.教化就是法布施,解决人家心里的痛苦,成就人家自己的人生. 他说这个法布施的功德,比有形财富的功德,更大更多,两者是不能相比的.以有形财富来作布施,跟智慧布施比较起来,百分之一都不到,百千万亿分也不到.这是说文化、教育力量的重要,佛法教育的力量和它所培养的功德,远超过了物质布施的功德;因为那是帮助一切众生的精神生命,所以简称为慧命.慧命就是智慧寿命的观念,属于慧命教育,所以它的功德特别大.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真正行大乘菩萨道的人们,他做善事不想求福德的果报.所谓做一切善事,义所当为,应该做的啊!假使我们行善救世救人,认为我在培福报,又错了,那是凡夫的境界,不是菩萨的心性.所以一切菩萨不受福德,他不求果报.须菩提听到这里又怀疑了,他说,为什么说菩萨不受福德呢?刚才我们说过嗯!菩萨并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是做应该做的事,本份的事,做了就做了,不住、不著,这个还有什么问题啊!难道须菩提比我们还要笨,还要问一下,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吗? 你说须菩提问这个话对不对?当然对,问的很高明.对,菩萨做善事,并不是为了求福德,但是既然无住无著,求求又何妨啊?换句话说,求也是不住啊!菩萨难道没有这个气派吗?他问的是这个道理.你不要小看这个问题,须菩提问的非常严重啊!既然是菩萨,此心无住,行一切善,此心无所求,这是无住.有所求就有住吗?那这个菩萨还没有彻悟吧?还没有对吧!他问的是这个道理.所以佛也几乎被他问倒了,又赶快说: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诸佛菩萨都在行功德,当然不应该贪著,因此说,虽然有福德,自己并不贪著,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不想要.所谓大布施,所谓布施法门,布施波罗密多,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有一个结论,真正证道悟得般若的人,没有自私的,不会走小乘的路子,是布施第一.布施是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一切的布施,菩萨道都在其中了.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佛说的有个先决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这可是很严重的了,什么叫菩提心?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现在再不厌其详的说说,加深大家的印象.菩提就是觉悟,不是我们中文讲的觉悟,是大彻大悟,般若波罗密多这个觉悟;是能超脱三界的这个觉悟.悟道就是菩提心的体,菩提心的相与用是大悲心,大慈大悲.真发了菩提心悟了道的人,你不必劝他发大慈大悲心,他已经自然发出大慈悲心了. 有许多朋友说:我啊,什么都信,就是有一点,发不起菩提心.我说:你观念不要搞错了,以为看见花掉下来,眼泪直流,看到一点点可怜事而心软,那个叫发菩提心吗?那是提菩心,不是菩提心.那是妇人之仁,是你神经不健全,肝气不充足,或者肾亏,所以容易悲观,容易掉眼泪,就是如此而已.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用仙家的道理来说,菩提心是内圣外王.体是内圣之学,用是外王之学.以佛家的道理来讲,菩提心的体,大彻大悟而成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密多,形而上道,证道.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爱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不是躲在冷庙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隐士.所以说,发菩提心的人,重点是在这个地方受持金刚经的. 有人说念金刚经几十年了,自己也不晓得发的什么心!只想念经求福报,或求其他的什么,而且也有感应呀!不错,那有另外的解释,但是如果没有感应的话,那你就要注意自己有没有发心立志了.金刚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意思是依教奉行,依他所教育的,老老实实的去体会,去修持.在行为上,做人上,打坐做功夫上,乃至做事上去修持. 有些人学佛以后,第一个毛病就是懒.学佛修道的人都很懒,看起来是万缘皆空的样子,实际上你研究他的心理行为,那是绝对的懒,空是假的,懒是真的.你说他空了,躺在那里,或坐在那里,妄想多得很,一点都没有空.可见他很忙啊!他愿意躺在那里坐在那里忙,叫他起而行之,他说学佛的人不来这个;实际上是懒.叫他发菩提心来利世利人,阿弥陀佛,我不是菩萨啊,要有菩萨心的人做啊,他自己懒,自私.你叫他起来做点小事,他就懒起来了,拿空来挡.根据我的经验,学佛修道的人,废物多,懒的多.佛叫你精进,你做不到,叫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作不到.姑且不论诸恶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为他懒嘛!这是我们要自我检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金刚经最后叫你受持,你精进之心没有,利他之心没有,那是金刚经持你,不是你持金刚经. 「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依此修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说不是指现在的讲演,而是解释发挥这个道理,说给人家,使人了解.「其福胜彼」,他说那比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珍宝布施还要厉害,因为这个是法布施.佛学认为法布施比财布施更重要.什么是法布施呢?就是精神的布施,为人类的智慧生命,文化全部的功德而作的布施.所以他说这个福德胜过财布施.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画钩的
下一页: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