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政治改革对后世有何影响

问题描述:

秦汉时期的政治改革对后世有何影响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2-0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皇帝制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在这种制度下,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皇帝所说的话就是法,是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与行为规则,是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皇帝实行独裁统治,总揽一切大权,所谓“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
①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
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之下为“九卿”.
②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秦始皇所创建的这套中央官僚机构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四、挟书令
1、焚书坑儒:目的:防止有学识素养的人士对时政展开批评.
2、挟书令:与焚书令一脉相承,都与法家专制思想有关.
强化思想的统一;钳制了思想,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本目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郡县制的推行,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六王毕,四海一”进行导入.
教学
六王毕,四海一:完成统一
1、秦灭六国
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大大增强,这为秦得以完成统一大业提供了重要条件.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用了10年时间,消灭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2、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3、南征百越,修灵渠,统一岭南地区.
4、修“五尺道”收复西南夷地.
秦统一的意义: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史料链接: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
二、海内为郡县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① 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时期初设的郡县,大多设立在新吞并地区或各国边境线上,并由国君直辖.战国时代,首先由三晋建立起以郡统县之制,且设立郡县的区域也由边境扩展到腹地.秦国在兼灭六国的战争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区已设郡县管理.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秦始皇决定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② 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为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另设郡尉,负责军务,直接领兵;郡监(也称“监御史”),监察郡之行政,并有牵制郡守的作用.郡下辖若干县.县级行政机构由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负责司法.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史料链接《汉书》称:“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那么,分封制与郡县制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传承制度不同.分封制度萌芽于夏朝,盛行于西周时期,它是国君将田邑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受封的对象有三种类型:一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即王族,二是功臣,三是古圣王的后裔即先代贵族的后裔.不论受封的是谁,一旦被封,都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郡县制则与此相反,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而且不能世袭,即实行的是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例如,必须定期朝见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者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逐渐失去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治地”方位不同.分封制下的封地多位于授封者的周围,其中心地带为授封者,即国君或诸侯直接统治的中心.例如,国君直接统治的地区限于“方千里”的“王畿”之地,畿外之地则分封给各诸侯,目的是保卫王畿的安全,保卫四疆之土.诸侯的直接统治也常在封地的中心,称为“都”城,其附近或边远地区则分封给卿大夫作采邑.卿大夫以同样的原则继续分给士大夫.如此,王畿、“都”城、采邑处于各级封地的中心地带,四周之地均为受封者的封地,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众星拱月”的统治网络,体现了“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居中传统观念.郡县制的情况多有不同.初建时,郡多在边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如秦南平百越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北击匈奴,收复朔方后,设置了九原郡.县则地近统治中心的、较富庶的近畿地区.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要,郡和县的地区分布渐趋一致,最终发展成为郡统县的隶属关系.
第四,历史作用不同.分封制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各封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和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平衡、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各诸侯国在封地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王国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了列国争霸,互相兼并,国君权力衰微,大权旁落,最后导致完全分裂的政治局面.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可以说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
郡县制的出现及其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主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由此可见,郡县制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社会调控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料链接: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三、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
1、皇帝制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天下初定,秦王嬴政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先确定个名号.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大业、自感功高盖世的嬴政,认为“王”的称号已经不足以显示他的权势和地位了.于是,他下令群臣议出个名号.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群臣请上尊号为“泰皇”.因为,古有“三皇”:天皇、地皇和泰皇,其中“泰皇”最大.照理说“泰皇”整个称号已经是很大的了,但是嬴政并不满意.他决定:“去掉‘泰’字,加上‘皇’字,采用上古‘帝’位的名号,称为‘皇帝’.”为什么呢?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皇:(1)辉煌;(2)大,伟大,人们把祖先或者神明称作为是“皇”.帝:则是上古时人们想象出来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神明.我们所说的“三皇五帝”都是远古时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像神明一样的人物 .[帝:通蒂,最根本.], “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赢政将“皇”和“帝”合起来,说明他并不满足于只是做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唯我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君权神化的这样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在确立“皇帝”这个称号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不是偶然的,而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秦始皇创立的一切制度,都只为了一个目的:“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皇帝就是国家,国家就是皇帝.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为了显示皇帝独尊作出许多皇帝专享的规定,包括:秦始皇自称为“朕”.此字以前任何人都可以用来表示“我”的意思,但是自秦以后成了皇帝独享的字.还有玺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以前一般人的印都可以称“玺”,但是现在只有皇帝的御印才可以称“玺”,而且只有皇帝才能用玉质的玺.另外,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制”为皇帝涉及制度的命令,“诏”为皇帝诏告臣民的一般命令.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在这种制度下,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充分体现了皇权专制的特色.皇帝所说的话就是法,是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与行为规则,是具有最有效力的法律.皇帝实行独裁统治,总揽一切大权,所谓“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虎符由皇帝掌握,皇帝的话就是法律(“言即法律”).公元前213年那场著名的宫廷辩论之后,秦始皇下令取消了殿前议事的制度.这样,秦始皇不仅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且真正开始说一不二了.
总之,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的来看,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特定时期,皇帝制度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反抗外来侵略等方面,是起过进步作用的.但是,皇帝制度的发展,造成了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加强了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对人民的精神束缚,桎梏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又起着极大的反动作用.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
①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
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丞相:承受皇帝的命令办事;丞:通承.左、右丞相,右丞相大.因为“右手重要,以右为重.”]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相当于今中央军委主席.太:大;尉:军官,原意指武力镇压→军官的名字]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公:背私为“公”;卿:有荣誉的人]
“三公”之下为“九卿”.这里的“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表示“众多”的基数:三、九,如“三教九流”、“三头六臂”.汪中(汪容甫)发现“三、九”表示“众多”的意思,写作《三九解》] “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如掌管刑狱、司法的廷尉、掌管钱谷的治粟内史等,详见课本“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部门及其职能”表.
②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秦始皇所创建的这套中央官僚机构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秦代三公九卿制度的特色:
1.三权分立.三公分掌政治、军事及监察大权,奠定民政、军事及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另外,三公九卿分工精细,既能提高行政效率,又能互相牵制,有助于管治全国和巩固政权.
2.位高权重.三公品秩甚高,总领文武百官,为国家之重臣要员.三公秉承皇帝意旨,管治全国,权力之大,可谓历朝之冠.
3.内外兼管.九卿负责管理国家(政府)事务,亦兼管皇室事务,职权混淆.秦代废分封,行郡县,诸侯和贵族家庭为主的封建制度,变成了中央集权的一家天下,皇帝一家亦即国家.九卿兼管内外,就是这个演变过程中的痕迹.
4.不得世袭.秦代建立大一统国家以后,封建世袭制度不再延续,百官全由皇帝任命.汉代之三公亦听命于君主,不得世袭.
四、挟书令
1、焚书坑儒:目的:防止有学识素养的人士对时政展开批评.
2、挟书令:与焚书令一脉相承,都与法家专制思想有关.
强化思想的统一;钳制了思想,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小结: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本课知识结构可用下列图示表示: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不是奥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