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读后感

问题描述:

《春》的读后感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2-0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春》中的觉新比《家》更具悲剧色彩了,却依旧纠结于思想的清醒和行为的软弱之间的矛盾之中,但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崩溃、绝望,他心中的天平最终还是倾向了琴和觉民——这类有思想有胆识的进步青年这边,所以他像帮觉慧一样二妹淑英逃出了高家,使她从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中挣脱了出去.
觉新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两部作品下来,他是巴金爷爷塑造的最出色的人物形象之一.觉新是个彻头彻尾的可怜人,由于种种的原因他掌握不了自身的命运,他是那么的痛苦和不忍心却眼睁睁看着自己最亲的人相继离世,弟妹们痛斥他的不抵抗主义,他坦然的承认自己本就是这样的人却依旧隐忍的活着.但他却让我恨不起来,我对他的同情和惋惜总多过怨恨.
当他视海臣如生命般疼惜,把自己生命的唯一的温暖和希望都给了海臣;
当他表面应承着克明打理淑英的亲事,其实暗地里却与觉民、琴一起帮淑英逃婚;
我开始觉得觉新变得可爱起来.
虽然他不像觉民、琴一样敢爱敢恨、敢于斗争,但实际上他才是那个时代最典型、最真实,同时更是最复杂的知识分子形象,正是通过觉新的所做所感,我才真正读懂了那个封建时代人们的无奈和拥有进步思想的可贵;正是从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中,我才切实地感受到那个年代青年人的彷徨与无助.
觉新并不是巴金爷爷要褒扬的人物,但他的命运悲剧却是批判封建专制的有力罪证.他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是时代的牺牲品,他的命运是最坎坷也是最令人惋惜的.
觉民和琴
这两个任务是那个封建时代的“非主流”,当时社会的主流是旧礼教、旧思想,大多数人们都愚昧地以冯乐山这类假仁假义的“卫道士”马首是瞻.蕙正是被封建迷信的思想残害致死,所以觉民和琴才会不断宣告:我们不是攻击一个人,我们攻击的是整个制度!最终他们胜利了,淑英成了第二个觉慧,在她们的鼓励和帮助下成功脱离了家,“我知道春天是我们的.”当我看到淑英写给琴的信上的这句话是,我不禁流下泪水,我为淑英的“春天”而感动,为她敢于追求幸福和理想而欣喜,更为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冲破旧制度的牢笼而痛快!所有的旧制度、旧思想通通滚蛋吧,春天永远属于我们!
剑云.
这个一直跟着觉民他们唤觉新“大哥”的总是一副病态的青年,他跟觉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有一些相像之处.他称自己是“一具活尸”,他对自己的命运充满了悲观、绝望,只有看到自己钟情的姑娘时,他的脸上才焕发出一点血色、一些热情.但他的情感是十分含蓄的,《家》中他喜欢琴,却不敢让她知道.《春》中他钟情于淑英,他迫切地想为淑英做些什么,于是在淑英逃婚的事情上,他十分坚决(这或许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坚决)地对淑英说道:“倘使有一天你需要人帮忙,有一个人愿意为你的缘故牺牲一切.”最后他果真做到了,他主动提出护送淑英到上海,便一路照顾淑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再读《家》、《春》、《秋》,我对觉新和瑞珏不再象以前那么厌烦了,而这次的重读,我的看法更是大大地改变了.我还是一样地喜欢梅表姐和鸣凤,可对觉新和瑞珏的态度却完全改变了,我在循规蹈矩,逆来顺受的觉新身上看到了一个尊敬父母的好儿子,一个友爱兄弟,为弟妹遮风挡雨的好兄长,一个疼爱妻子,体贴关怀的好丈夫,一个忠于感情,不忘旧爱的好男人……这样的男人比起觉慧的单纯热情更令人心动.再说说瑞珏吧,在那样的时代,这个温婉美丽的女子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嫁给了觉新,但在婚后的日子里她能充分体恤丈夫的处境,用女性的万般柔情抚慰了觉新那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她的低眉顺目、逆来顺受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爱,她没有梅表姐的清高孤傲,也没有鸣凤的刚烈决绝,瑞珏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是一块玲珑通透的美玉,在那个暗淡的时代发出温润的光泽,在众多的美丽女性中散发出永恒的魅力.这样的女子,让人怎能不爱呢?
重读《家》、《春》、《秋》,我更加喜欢巴金大师那些散发着浓浓时代气息和方言特色的语言,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的是大师对那个时代的控诉和呐喊,还有对作品中那一个个可爱的青年和少女深深的喜爱和怜惜,那些美丽的人物形象,丰富的场景,动人的情节,象一幅幅难忘的画卷永远地留在我的心里.
我想,今后的岁月里,我还会再重读这部伟大的作品的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明矾净水